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弦论小史(4)

已有 6333 次阅读 2008-2-29 22:00 |个人分类:理论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wittendog.jpg

(给《现代物理知识》的稿子,朋友)

早期弦论中最著名的发现,或者毋宁说最让人不快的发现,是时空维度不能任意,特别是,不能等于4。现在最流行的证明是只有当弦论的时空维度等于26 (纯粹玻色弦),或者10的时候(超弦),弦论才有狭义相对论的不变性。但最初导致发现玻色弦必须在26维时空中运动的原因与Lorentz不变性无关。 Lovelace在研究开弦的单圈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割线奇异点,这和幺正性矛盾,为了将这个割线奇异点变成单极点,时空维度必须是26。这个时候,这 个单极点对应于一个闭弦态。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了没有一个仅含开弦的理论,因为闭弦态总会作为中间态出现。这个理由当然很形式。一个更加直观 的理由是,如果一个开弦可以在中间的任何一点断开形成两个开弦,那么一个开弦的两个端点当然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弦。

弦论的发展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充满让后来人觉得难以把握的细节,上面谈到的就是一个例子。西谚说魔鬼在细节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的教科书总是循 着逻辑展开,其实逻辑发展的每一步在真实的历史上都会涉及到曲折的故事。最近流行回忆弦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的历史,这很自然,因为40年前对弦论作出贡献的 人在那时一般都很年轻,现在则是已经退休或临到退休了,正是适合做回忆的年纪。

1973年,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被发现具有渐近自由的特性,就是说,当能量很高时,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弱。换句话说,当带有色荷的粒子的距离离得很 近,耦合常数变得越来越小,这和当时在SLAC的实验数据吻合。所以,量子色动力学很快取代了对偶模型成为强相互作用理论,并且和弱电的规范理论合流,逐 渐演变成今天的粒子标准模型。这是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对偶模型发展到1974年就嘎然而止了。

然而1974年却是一个认识飞跃发生的年头。在美国,Scherk和Schwarz,在日本,Yoneya,几乎同时指出对偶模型其实还可以用来作 为量子引力理论,可能Yoneya的发现还要略早些。在玻色弦中,当时空维度等于26时,一个自选为2的态是无质量的,这和引力子的性质一样。不但如此, 这些人还证明了,自旋为2的态的相互作用形式在低能极限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完全一样。所以,虽然量子色动力学取代了弦论成为强相互作用理论,我们现在却可 以将弦论看成量子引力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更大的成就,因为量子引力理论是一个比强相互作用更加困难的理论。

在1974年到1984年期间,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在坚持研究弦论,包括上面提到的Scherk和Schwarz,还有一个是Schwarz的合作者 Green。那时,即使是Yoneya,也开始转向研究量子色动力学。不过,Yoneya研究的是色动力学的困难的那部分,非微扰色动力学。可以说,量子 引力和量子色动力学中的色禁闭问题是高能物理中的两大理论难题。在那个弦论被主流所遗忘的10年间,Green和Schwarz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如 发现了超对称弦论,发现了10维超弦在低能极限下产生超引力和超对称规范理论。到了1984年,他们又做出了最大的发现,在含有开弦和闭弦的超弦理论中, 当规范群是固定的两种群时(SO(32)E_8times E_8),理论没有量子反常,也就是说,理论在微扰层次上是自洽的。这个发现直接导致了1985年的弦论第一次革命。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1984年到85年的三项引发弦论第一次革命的工作,另外两项在当时也许起到了历史作用,其深刻程度,应该比不上发现弦论是自洽 的量子理论的工作。这另外两项工作分别是,Horowitz等人用Calabi-Yau流形紧化得到看上去比较接近真实世界的规范群,Gross等人构造 了所谓的杂化弦。

前面提到,超弦理论只有在10维时空才是自洽的。要过渡要4维时空,我们就得将其中6维空间变成一个微观的紧致流形,而Calabi-Yau流形就 是这样一种流形,且具备一个特点,能够将一个10维时空中的超对称破缺成4维时空中的超对称。过渡到4维时空之后,剩下的无质量场与具体的Calabi- Yau流形有关。后面我们要谈到,其实Calabi-Yau流形紧化只是做了第一步,要得到和现实世界接近的模型,还有几步要走,并且这些步骤是否是严格 正确的也存在争论。至于Gross等人构造的两种杂化弦,当然是几种弦中的重要两种,即使85年没有被构造出来,相信很快也会被构造出来。

Calabi-Yau流形紧化起到的历史作用就是鼓励很多人投入到弦论研究中来,认为弦论不仅是一个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还和标准粒子模型很近。在 1985年之后的两三年,用类似紧化的方式研究弦论的唯象文章很多,现在看来,这些文章虽然不是一无是处,但离真正的唯象还很远。杂化弦起到的历史作用和 紧化类似,因为杂化弦在10维时空中只有一个超对称,紧化到4维也可以只有一个超对称,而所谓的II型闭弦就做不到这一点,至少在那个时候人们以为做不到 这一点。杂化弦的另一个作用是将人们带出84年前的弦论的思维定势,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共形不变性才是弦论的一个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这样就可以构造出很多不同的弦论模型。

共形不变性是84年之后弦论研究的一个核心。我们前面说过,这种不变性不是时空中的对称性,而是弦运动起来的世界面上的对称性。非常令人惊讶的是, 如果我们在世界面上要求共形不变性,那么时空中的场就不能是任意的。弦在时空中运动的时候,和这些场有耦合,这些耦合反映到世界面上就是给出不同的世界面 上的场论。如果我们要求这个两维场论是共形不变的,那么时空中的场必须满足一些微分方程,在低能极限下(或者场的缓变极限下),这些微分方程就是场的运动 方程。例如,时空中的几何,即度规,在两维面上的场论中决定标量场的运动学部分,共形不变性要求时空度规满足爱因斯坦场方程!所以,共形不变性成了弦论一 次革命后的研究主题,这种研究热潮带来了几个研究领域的融合和交互影响:弦论,两维统计模型,可积系统。所以,如果我们事后为弦论是否是正确的理论争论 时,不能忘记弦论带来的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弦论一次革命的核心内容在一年左右的时候内已被完成,在后来的漫漫十年中,可以说人们做的只是后续技术性工作。作为研究生,我在85年夏天到位于意 大利的德里亚斯特市郊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参加夏季讲习班,那个讲习班就是关于弦论的,见到了当时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看到了很多在国内不易看到的预印本。 不过,我虽然能够及时得到这些信息,却不能很快走到主流中游泳,原因很简单,我那时太年轻了,没有人能够在弦论上直接指导我做什么。说到预印本,这个名词 现在消失了,年轻的学生没有怎么听说。互联网的兴起帮助了大家,其实在网上建立研究文库,即arXiv,是研究弦论的一些人首先做的。在85年前后,国内 一些地方可以看到部分预印本,数量极为有限,比较全的是理论物理研究所,所以那个时候这个所可以得风气之先。现在,这个信息优势完全没有了,感谢互联网。 当然,什么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互联网使得传播文章如此容易,同时在心理上对一部分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结果就是文章写得越来越多,对质量失去要求。我这 么说是基于一个设想:假如我们还需要打字机来写论文,效率的低下就会使得我们在 写“水文”时三思而行。

也是在第一次革命后不久,一些人开始研究宇宙学常数问题。在时空超对称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证明宇宙学常数到两圈图是等于零的,现在我们则认为宇 宙学常数在那些情况下严格等于零。有人也许会站出来说这个证明很简单,因为超对称代数告诉我们宇宙学常数必须等于零。不过,这是在假定超对称不仅在树图近 似下没有破缺,在计及量子修正后也没有破缺。而我们现在相信的就是量子修正没有破坏超对称,从而宇宙学常数等于零。当然,当超对称的数目减小到极小时,即 4维时空中只有一个简单超对称,超对称就可能被量子效应破坏了。当这件事发生时,我们不能保证宇宙学常数还等于零,事实上,宇宙学常数一般变得很大。所 以,超对称和超弦模型没有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

在88年到94年之间,有不少人在Witten的影响下研究拓扑场论,拓扑引力和拓扑弦论,虽然这是很有意思的领域,我个人觉得,除了Witten 自己外,很多人付出的精力与收获并不匹配。Witten后来因拓扑场论和超对称规范场论的研究,对数学的一个分支微分几何做出很大贡献,这是数学界所公认 的。从物理角度来看,我不知道我们从这些工作中得到多少洞察,因为,无论是拓扑场论还是拓扑引力,自由度是有限的,这和我们目前最关心的物理问题关系不 大。例如,我们很难想象暗能量或黑洞的量子性质会与很有限的自由度有关。即使有一段时期,有些人猜测弦论存在一个拓扑相,即当能量很高时,自由度剧烈减 少,我们也看不到这和拓扑弦论有任何关系。

在那个时期,另一个占用了很多人数年研究时间的方向是低维弦论,这里的低维指的是小于或等于2维的时空。1989年,人们发现简单的矩阵理论在大N 极限下(即当矩阵的轶很大时),可以用来描述低维弦论,这个发现导致一个持续几年不衰的研究热潮。我本人在美国第一个有影响的工作就是在这个方向上做出 的。尽管前几年因为不同的原因很多人又回到了2维弦论,我们可以下结论说,在这个方向上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普适性。当2维弦论 重新被一些人捡起来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将部分精力放在研究宇宙学上面,我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

在94年的弦论第二次革命发生之前,有一部分人研究弦论中的膜,这在当时是一种“小众”行为,现在来看,是最具有眼光的选择。为什么大多数弦论研究 者对膜不感兴趣呢?这还得从弦本身说起。我们知道,一个粒子的作用量是它的本征时,本征时微分元的平方是坐标微分元的二次式,所以粒子作用量是非线性的。 同理,弦的作用量是它的本征面积,该作用量也是坐标的非线性泛函。我们量子化粒子和弦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技巧将作用量简化,从而得到一个线性问题。这些 技巧不能推广到高于一维的膜上。例如,当我们考虑一个两维膜时,其世界体是一个三维的时空,膜的作用量定义了一个三维量子场论,这个量子场论是不可重整 的,从而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得膜的谱。尽管存在这些本质上的困难,还是有极少数人研究弦论中的膜,因为这些膜作为弦论或超引力中的经典解是存在的,它们一定 会在弦论的动力学中起到作用。事实证明,膜是94年以后直到今天弦论发展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brane.jpg

(含有整个宇宙的三维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7-16579.html

上一篇:不同的文化
下一篇:爱因斯坦梦
收藏 IP: .*| 热度|

0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