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淼

博文

杂博(10)

已有 4215 次阅读 2008-2-3 23:09 |个人分类:闲聊|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zhu.jpg

92. 读中国女作家的文字,总感到压抑。过去读安妮宝贝那是不用说了,最近读陈染,风格很不同,带来的压抑都一样。估计女性过于细腻,细腻到将细小的感触放大上百倍。

93. 还是觉得读二王的东西爽。王小波的想象力,让你不得不读下去,即使是压抑的主题到了他那里反而变得有趣,黑色幽默起的作用。王朔的语言则流畅得跳跃,不知道该怎么说读他最近写的书的感受,反正很容易读,不知不觉一本书很快读完了。

94. 老实说一直到回国前,我对王朔的东西不怎么感冒,主要是因为他骂了金庸。后来还买了一本骂他的文集,没事的时候总拿来翻翻,比如上厕所。

那时也并不觉得那些攻击他的人的文章写得如何好,只是气味有点近,就喜欢看。那本书也许还在,应该再拿出来翻翻,因为我对王朔这个人的看法完全变了。我觉得他是少有的认真的人,而且是一整个比较不分裂的人。

95. 人通常分成两半,这是陈染说的。一半属于自己,一半属于他人。属于他人的那一半是我们自己贡献出去的,有时是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半更好地生存下去。陈染说:

而被贡献出去的那一半,每日混杂在热热闹闹的现实生活里,接受着别人不断地抛掷给她的许许多多应接不暇的貌似真实的虚伪,她不得不给自己的思想和本意戴上面具,甚至是镣铐,像每天消化食物那样消化掉那些真实的虚伪,所以她依然是孤独的。

我现在理解王朔,因为他尽量少将自己贡献出去。

96. 凤凰卫视这两天播大雪的新闻时,总要引用艾青的诗,很应景,我总觉得应景得过分了,后来一查,果然有些句子不是原诗中的。原诗的最后一段: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被引用了。我觉得下面这段很贴切: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凤凰卫视引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很好,很强大。

97. 看新闻,看到很多人拿着我们小时候的工具,锹,铲子,镢头,来除雪。我想到几十年前的“千里百担一亩苗”,没有机械,是最低的技术:人力。

发展的心思都用在赚钱的地方去了,我看那些建筑器材的水准都很高,而扫雪用人力。人力其实是最大的浪费,因为做到同样的事,人需要消耗粮食,而粮食和肉类则需要能源,远远超过了直接用机械。至于出人力的人的痛苦,就不提了。

98. 很佩服我们制造新闻的本事,一窝蜂。从很好很强大,到很黄很暴力,现在已经到很娇很柏芝了。如果哪一天咱们将这些集体的创造力用在科学上,或者艺术上,中华民族在这些领域领导潮流,我看行。

99. 科学网要出书了,不过给贡献者的稿费菲薄了些:一篇被收集的博文相当于2本书。为了支持科学网,我不计较这个。他们选了我三篇博文,用word文件寄给我,我看了一下,5千字,按我通常的稿费,应该是1千5百元。

所有和传统科学、教育机构有关的出版,都不要指望什么稿费,权当支持中国的科学教育。

100. 一知兄告诉我,新泽西州的一家中文报纸《新象》用一整版登了我的一篇文章。他们之前没有告诉我,到现在也没有告诉我,看来从网上拷文的习惯不只是国内的地方报纸有,国外的“地方报纸”也有。

niao.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7-15339.html

上一篇:科学与哲学
下一篇:三个日本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