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这群勇士吸毒气嗑毒品,纷纷早逝却让外科手术不再惊悚

已有 5547 次阅读 2017-7-3 20:3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达,我们已经对“手术”两个字不再感到恐惧。

已经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麻醉药的世界,做手术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位叫做巴纳特的医药历史学家在他写的《至关重要的防护措施》中,留下了过往医学文明的蛛丝马迹。

《至关重要的防护措施》

那个时代缺乏的不仅仅是麻醉药,还有干净的手术环境。

往往一场不大不小的手术之后,病人却死于伤口感染,再加上动手术时的剧痛,这代表着从病人看到医生的手术器械开始,便踏上找寻死神的道路。

那时的医院是面向穷人的,毕竟这些来自民间的小白鼠对于医生来说是那么的重要。

为了不让穷人们怀疑医院的圣洁,一般的手术都设置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将病人捆好,下刀还要快。

著名的英国外科医生李斯顿就在一场截肢手术中展现极致的快,28秒一条腿。

战利品中还包括了病人的一个睾丸和助手的两根手指

于是医生们渴望一种药物,可以抑制病人的疼痛,能让他们在手术中不用竞速。

最起码不要总是被突然挣扎的病人吓一跳吧。

这一方面,中国明显发展迅速,贼人们用来做坏事的蒙汗药、麻醉汤就是一类麻醉药物。

当然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华佗老大哥的“麻沸散”(主成分是曼陀罗花),只可惜随着历史变迁消失不见了。

但“麻沸散”的理念也给了日本医生华冈青洲以思想指导。

神医华佗

华冈青洲参考古籍,逐渐研究出一种以曼陀罗花为主材的“通仙散”

在成功毒瞎了自己的妻子、毒死了自己的老母亲后,通仙散应用到了手术中。

在一次成功为乳腺癌患者无痛切除肿瘤后,华冈青洲的“通仙散”得到了认可。

他靠“通仙散”做过不下150例无痛手术,但却因为日本闭关锁国,无痛也仅限于日本罢了。

华冈青洲

此时的欧洲的麻醉技术通常只有两种:一剂猛药,或是一棍猛击

这一剂猛药成分包含了鸦片、毒芹、曼陀罗花等,一口下去,也许就变成医生的尸体标本。

所以病人通常还是选择被猛敲一棍,尽管还是会被活活疼醒。

剧毒的致幻植物曼陀罗

在这同一时期,人类追寻麻醉药的故事从一所气体疗养院的开张拉开了序幕。

这所气体疗养院中有着各种气体,像氧气、二氧化碳,还有适合自杀的一氧化碳。

疗养院的负责人戴维试过所有气体,在一次险些死于吸入一氧化碳后,他意识到这些气体并不像院方所说的“包”治百病

他百无禁忌地尝试各种气体,直到发现了笑气,他发现笑气能够降低痛感。

汉弗里·戴维

但笑气真正让人记住的是能让人感觉放松欢愉的特性,笑气很快成为一种派对气体。

这一耽搁就是40年,美国一位叫做韦尔斯的牙科医生重新发现了笑气的作用。

他在观看一场展示笑气的表演中,看到一位上台尝鲜的志愿者无意割伤了大腿,鲜血直流却毫无感觉。

作为一个牙医,他意识到笑气可能存在的巨大作用。

一氧化二氮(笑气)共振式

韦尔斯第一次成功运用笑气为自己拔下一颗牙齿,丝毫没有痛感,比被钉子扎一下还要轻松,他知道牙医的新时代要来了。

他兴高采烈地找到了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的外科医生沃伦教授,希望有一次公开展示的机会。

沃伦果然为其提供了一个舞台,他原本有机会改变手术史

麻省总医院现址

但他还不了解剂量的多少带来的影响,更没有把握好这次拔牙手术的病人的临界值。

病人陷入欢愉的状态,但远远不到昏迷的状态。

韦尔斯拔下了病人的一颗牙,要迎接新纪元的到来。

却被迎面而来的喊痛声惊吓到,随后便都是直呼他骗子的谩骂。

一个看牙医比牙疼还可怕的时代

韦尔斯从此一蹶不振,靠着吸笑气度日。

因为生活无以为继,只得去当销售员,整日昏昏沉沉。

最终他因为向两名风尘女泼硫酸被逮捕,在狱中疯癫地砍伤了大腿动脉,失血过多死去,年仅33岁

直至此时,他的妻子才收到巴黎医学学会承认他发现麻醉药的来信。

几滴硫酸侵蚀白布

这仅有的认可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但麻醉药的发展没有因此停留。

韦尔斯曾经的同事莫顿也沉迷在追寻麻醉药的道路上,莫顿在他的老师杰克逊的建议下开始尝试运用乙醚做麻醉药。

吸乙醚能够感觉到轻松和愉悦,人们对此早已清楚了解,并广泛运用。

这让莫顿有了充足的信心认为实验必然没有风险。

威廉·莫顿

他在妻子的金鱼和宠物狗,乃至自己的身上做实验。

他用毛巾浸泡乙醚,捂住鼻子嘴巴,只消一瞬间,他便倒在了地上,幸运的是毛巾脱落,他保住了一命。

同样值得庆祝的是金鱼和宠物狗都没有出事,当然也要谢谢妻子的不杀之恩。

乙醚,分子式(C2H5)2O

随后他同样选择在麻省总医院向众人展示,同样是沃伦教授给他的机会。

他成功地让病人昏迷,并让沃伦成功切下肿瘤,毫无痛感。

所有旁观者都惊呼神奇:这不是骗局!

莫顿为了申请专利,为他的乙醚麻醉药加了颜色,起了个“忘川”之水的诨名。

但专利的申请并不顺利,人们很快发觉“忘川”之水不过就是乙醚。

还有人提出早在四年前便有一名叫克劳福德·的医生成功用乙醚完成了手术,还有证明。

最为可恶的是他的杰克逊老师也来趟这趟浑水。

克劳福德·朗

杰克逊不仅仅认为自己是发明者,同时还申请火药棉的发明权。

他还和发明电报的莫尔斯打官司,声称电报是他的主意,真的是经验丰富。

但莫顿和杰克逊之间没有谁赢得了这场争夺战,莫顿48岁死于中风,始终没有被承认。

杰克逊成了酒鬼,在莫顿的坟前大声咆哮,最终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

原始的摩尔斯电报系统

乙醚纵然效果不错,但其易燃易爆的特性却是实实在在的隐患。

快刀手李斯顿的得意门生、英国著名妇科医生辛普森解决了这个尴尬。

他一直有组织溶剂大会的爱好:邀请宾客一起来呼吸他收集来的各种气体

詹姆士·辛普森

宾客们都是些胆大命长的主儿,他们跟着辛普森一起吸入洗甲水中的丙酮、火箭燃料中的硝酸乙酯还有强效致癌物苯,但却没有人牺牲。

幸好,辛普森很快便发现了新的麻醉药氯仿,这个消息让他幸福不已。

辛普森将氯仿应用进了他的工作中,成为抑制分娩之痛的一剂良药。

氯仿是粗心大意的美国人格斯里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时发现的。氯仿的发明纯属意外,他在合成杀虫剂中的氯化醚时失败了,反而合成了氯仿。

短短数个月,整个爱丁堡的医院都用上氯仿。

但随之而来的是宗教的质疑和指责,他们认为分娩之痛是上帝赠与人类,是夏娃偷食禁果的处罚。

但辛普森的回答也颇为神妙:上帝为了制造夏娃,让亚当陷入昏睡,抽走他的肋骨混入血肉造出了夏娃。

言下之意是,连上帝也是麻醉药的使用人啊。

尽管宗教反对,眼红辛普森的医生反对,但妇女们依然选择使用氯仿。

文学家狄更斯在妻子无痛分娩后,不断赞美氯仿。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也依靠氯仿麻醉诞下第8子后,反对的意见才逐渐沉寂了下来。

维多利亚与她的长女,这是她现存最早的照片

但这并不代表氯仿真的安全,只是辛普森选择性忽略了他那已经死去的十分之一病人。

当时的医学还不能了解,氯仿的麻醉剂量与心脏衰竭的致死剂量只有一线之隔。

辛普森直至死去仍然在用自己做实验,因为无知无畏的自残行为,他活了59岁。

但这已经是一众玩麻醉药的医生中,算得上长寿的人了。

随着全身麻醉的全盛时代到来,局部麻醉成了医生们追逐的下一个风口。

这时臭名昭著的毒品可卡因走入了医生们的视野。

最早运用可卡因实现局部麻醉的人是眼科医生科勒,他将可卡因滴在眼球上,发现挤压眼球毫无痛感。

随后两位叫做霍尔和霍尔斯特德的医生为了研究局部麻醉互相注射可卡因,成功的一起染上了毒瘾。

可卡因分子

而真正扬名医学史的局部麻醉研究者叫做比尔,以及他的助手希尔德布兰德。

比尔猜想,也许可以把可卡因注射到脊髓,这样一来,支配注射点以下部位肌肉的神经就会被阻滞。

一开始由助手希尔德布兰德为比尔注射可卡因,结果笨手笨脚的助手错误使用了不配套的装备。

比尔从麻醉中恢复后,吓坏了的助手成了下一个人体小白鼠。

助手清醒地看到比尔用锤子锤他的腿,用镊子掐他的皮肤,甚至无孔不入的拔了他的阴毛,把玩他的睾丸。

除了看着很痛外,助手没有任何知觉。

这个实验改变了患者只能在昏迷状态下手术的情况,比尔因而留名医学史,而助手希尔德布兰德也成了名垂青史的小白鼠。

麻醉药从华佗的“麻沸散”一路走到可卡因局部麻醉,真正改变的不只多了手术前的那一针。

医生拥有更多的时间,手术可以进行的有序不紊,同时也可以支撑更大规模更久的手术。

开膛破肚本就是风险极大的事情,“匆匆忙忙”四个字就足以限制医学发展了。

可卡因的麻醉方式也被成为传导麻醉,随后还有静脉麻醉和更为先进的现代麻醉。

医生和学者们不断开辟新的麻醉学技术如高压氧治疗、重症积极治疗等,随之越来越多新的希望被带到这个世界。

曾经辉煌如笑气、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药剂已经逐渐被更新的药物取代。

但与此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手术时保持清醒,去感受手术刀的锋锐,参与手术的过程。

切割的感觉依然清晰,可我们再也不必奋力尖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64404.html

上一篇:啃光手指,戳瞎眼睛竟毫无知觉,无痛症患者活在没有疼痛的地狱!
下一篇:无毒无害的贵金属,做成保健品却把人吃成了“蓝血贵族”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4 应行仁 程少堂 刘钢 苏力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