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基金评审是一场不见面的研讨会(110522)

已有 4031 次阅读 2011-5-22 07:28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金申请, IEEE, 评审, Fellow遴选

基金评审是一场不见面的研讨会(110522)
闵应骅

    已经有大半个月没有写博客了。主要原因是这几年的5月都比较忙。一是IEEE Computer Society Fellow Evaluation,就是把通过Computer Society向IEEE 提名Fellow的人,根据提名表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IEEE Fellow标准,提出个人意见。每一个提名由7位IEEE CS Fellow Committee的委员进行评估,汇总后送IEEE进行最后的遴选。二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项目评审。这些评估和评审都很费时间,因为不敢马虎从事,耽误了人家。
   
    5月5日,曹广福先生发表“基金评审也是给评审人学习的机会”一文,深有同感。我在评估IEEE计算机学会Fellow提名和评审基金项目中,对于每一项,不但要读几十页的申请书,而且他们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也要粗读一下,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看出了一些问题。网上有人说,有的评审人窃取其中的想法,明年自己申请。我倒是无此嫌疑,因为我从05年以后就不申请科研课题了,审起来比较超脱。本人以为,说评审是一场不见面的研讨会,也许更确切。因为,通过这场评审会,既可以学到东西,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是定案,而是参加多人的讨论,然后分发给申请人,供他参考。本文想写一些个人所见和大家分享。无论是评估,还是评审,总要分出个高低、好坏。不能全都说又高又好,要不然要评估干什么呢?当然,这里面也牵涉到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一些思考。

1.科研人员一辈子怎么算成功?

    一位北美的波兰籍博士被推荐IEEE Fellow。他在大学当了副教授,在杂志和会议发表了近200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领域的许多新想法。2001年他转到公司,把自己的想法在公司里实现,走向市场。其技术已用在几千种芯片中,节省了花费几十亿美元。他的工作做得很完整,从想法到实现,再到市场。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所以,我给他95分,算作非常合格。我还认识一些朋友也做完了整个过程。本人很惭愧,没有做到这一点。应该说大部分科技人员都未能做到这一点。做到前一半的可以称为科学家,做到后一半的是工程师。我们有些人印象中,好像工程师比科学家低一头。其实这是不对的。科学如果不能变为工程,怎么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当然,要求必须做到这两半,就有些过分。有些科学变不成工程,有些科学变成工程要走很长的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不一定能实现。不管怎么样,走完整个过程的科研人员一定是成功的。

2.基金课题是基础研究

    基金课题与863、973、核高基课题不同,它属于基础研究,提倡自由选题,面向科学技术基础。所以,研究目标要具体,便于检验和求证。最后,不管目标达到没达到,预想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对于基金项目研究来说,都是成功。有的申请,写了四个“提出......解决......;”这就太多。这样的研究目标又抽象,又达不到。基础研究应该超前。但目前在IT行业,基础研究常常在工业界之后。因为一些想法如果没有技术做基础,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譬如,现在关于半导体存储器,工业界提出了许多方案,像电阻存储器、相变存储器、自旋转移力矩磁阻存储器等等,目前尚无定论,还需要从材料、工艺、制造等方面做工作。现在基于某一种新型存储器来做多核计算机芯片体系结构的研究就显得过早。又如,三维集成电路,工业界已经研究了20年,尚未见产品上市,说明技术上还有问题需要突破。现在做3D IC的多核芯片,或者3D 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也显得过早。关于模拟器,现在许多研究都是基于模拟仿真。研究人员可能用商用模拟器、开源的模拟器,或者自己写一个模拟器。当你用模拟器来说明或验证自己的想法时,应该小心:你做了哪些假定?这些假定是否符合实际?否则,你模拟出来的结论可能就没有说服力。

3.立项依据最重要

    基金申请书一开头就是立项依据,这也是评审人看得最仔细的部分。许多人写的立项依据使我学习了:他为什么要立这一项?国内外做得怎么样?我要研究的问题他们没解决,我想了办法要研究。这样的立项依据就很有说服力。把立项依据写成一个综述,或者是一篇科普文章,那就不是立项依据了。一个好的申请,从题目上就清楚地标明了研究目的。例如一个申请,立项依据写得好。既写了流处理器的必要、近年来的发展、也写了存在的问题,根据列出的一个个问题,引出了研究本项目的必要。
    前瞻性的研究也是有必要的。譬如我国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已经名列世界第一。但是,如何使之可持续发展,某些技术的突破将使之进一步提高。这样的问题我相信全世界都在关注,我国的基金项目也理当应该支持。

4.真实、清晰、具体

    我们大家都常常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在课题申请中也有反映。譬如大谈自己想法的好处,而指出不足之处时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其实,要收益,就要有付出。“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也许是故意把代价藏起来。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能给出收益和代价的估计,譬如上下界,那就很好。不能光是一些感想性的东西。许多模糊的概念。说清这些模糊的概念,就是基础研究。
    清晰地提出问题也很重要。如果问题写得又多又大,就不好解决了。研究目标“以。。。为背景,以。。。为牵引”等等排比句,像中央文件一样。内容空泛,目标含糊,既不清晰,又不具体。
创新点一般都写得很笼统。其中一个原因也许是怕别人盗取其思想。但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我想评审人盗取他人思想的事,可能性应该在万分之一的级别,和你上街遇车祸的概率差不多。但你不说清创新点,而申请被拒的可能性会增大。
   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加以引用。篇数并不在多,而在于文章高挡、有权威性,而且与你的申请紧密相关。介绍自己应该包括何时、何地、何专业得到博士学位。自己的IEEE Trans文章是在评审中,是刚送审,还是二审,或者是已经接受?这要说清楚。
   一个完整的基础研究应该第一是新想法,第二是实现或论证新想法;第三是评估新想法,看看是否和预想的一样。当然,不一样也没关系。这就叫允许失败。

5.科研经费不能过分集中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是大大增加了。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单位、有些年青人就始终拿不到科研经费。有的研究组里面已经拿了几亿元的研究经费,他们真是不差钱。但是,一些大课题都是相当级别的领导负责,年青人也需要复责小课题,自己做主,从提职、提资的角度也很需要。
    怎么办呢?大题目需要集体的努力,大家要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好。其中的年青人可以有自己的研究,但是应该与大课题结合起来,单独列小的基础研究课题,为大课题的部分工作做论证或反思。而对那些拿不到大课题的大学、科研机构,我想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而且看到他们的发展。
    前30年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应该防止,不能搞人人有份。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共识。科技能力强的集体和个人应该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这些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这一点不能动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446659.html

上一篇:技术路线,什么该走,什么不该走?(110504)
下一篇:技术会产生社会后果(110606)
收藏 IP: 121.18.127.*| 热度|

14 许培扬 沈海军 曹聪 罗帆 罗汉江 张伟 白向贺 邱嘉文 徐长庆 张伟 朱志敏 LEIVI daxuyu100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