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等论文发表菜都凉了

已有 9056 次阅读 2010-12-5 05:14 |个人分类:多重PCR技术|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上个星期获悉,我们去年九月份递进去的论文终于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杂志,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发表了。期间因为发表有关流感的论文太多,加上论文被编辑“遗忘”“遗失”,和我对发表文章的“不热心”没有及时去催,所以才耽搁这么久。

这里可以下载论文。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有两点:(1)在H1N1甲流全球大流行期间,有70%呼吸道感染,有类似流感症状的病人所患的并不是H1N1;(2)在那些患有 H1N1感染的病人中,有近30%有合并其它病原体的感染,常常是合并细菌感染。而有合并感染的病人病情更重,死亡率更高(根据CDC科学家的研究)。

论文刚刚在网上发表几个小时,就接到法国一个科学家的email, 问为什么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多,而病毒和另一种病毒合并感染却比较少见?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答复如下:

“Regards to your question, it was noticed by our previous collaborator as well (see linked paper), that the co-infection with other bacteria is common, while co-infection with multiple viruses is rare.

According to Dr. Brunstein, this ma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first viral infection may trigger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and that will prevent the secondary viral infe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f a patient infected with a virus first, he or she may not hav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o help prevent a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That maybe why there are more bacterial-viral co-infection than viral-viral co-infection."

从做工作开始到论文发表,一年半的时间。其它有关免疫组库方面的论文也是经过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发表。

所以,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如果我们是看了别人的论文再动手去做,那至少就已经落后他人一年半了。这一年的差别就好比战场上抢制高点一样,一旦差距形成,要强攻夺回高地难度就大了。

这也是我经常强调工具的重要性的一个原因,如果有了最新的科研工具,新的仪器,新的技术,那去夺别人的高地也是可能的,自己另立山头也是可能的。

和论文的“迟到”比,博客简直就是实时报道了。有关研发过程我都在博客上记录了:

4.26. 行动:猪流感袭击美国
4.28. 猪流感分子鉴别诊断试剂:研发中
4.29. 猪流感分子鉴别诊断试剂: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应用
4.30. 媒体的“关怀”
4.30. 州长的电话
5.2. 猪流感分子鉴别诊断试剂:研发接近尾声
5.3. 多重PCR的技术优势
5.4. 猪流感分子鉴别诊断试剂:研发完成
5.4. 确诊病例标本找到了
5.5. 实战获胜
5.7. 正式上临床
5.9. 猪流感分子鉴别诊断试剂:感想和小结
5.9. 关于猪流感在墨西哥死亡率高的一个假说
5.21. 上了央视:不带口罩的科学家
6.7. 回国开会交流研发情况
6.26. 和FDA的电话会议
7.19. 香港通报首宗甲型流感死亡个案
10.14. 我们研发的猪流感诊断试剂通过了美国FDA
12.7. 甲流期间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分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90425.html

上一篇:我的未来,我做主?
下一篇:如果我没能留学美国会怎样?
收藏 IP: .*| 热度|

18 柳海涛 刘全慧 陈绥阳 孙学军 朱志敏 唐小卿 刘艳红 王超 李学宽 郭桅 顾世建 许培扬 刘安金 何红伟 朱新亮 林耕 侯振宇 huxuanlai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