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郑言:从个体到群体: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4)

已有 567 次阅读 2024-1-12 20:44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料来源:2018届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

1.3 中医群体的价值塑造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中、西医学之间就有了接触,中医界此时已经意识到两种医学存在着差异,不过主要关注的是两种医学之间的优缺点的比较。庚子之后,社会矛盾加剧,在“天演竞争”意识的刺激下,改良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于是,“中国人如罹亡国灭种之痛,大有清算数十年内政外交及数千年文化之势。时势迫使清政府实行全面开放政策。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的输入势如洪水席卷而来。中医界至此也真正觉醒了。”@于是中医界开始创办中医期刊来领导舆论,极力提倡引进西医。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纷纷仿效西医学成立医学社团。这些期刊和社团的出现,其实是社会潮流在医学界的反应。“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中,最值得提出改良主义思想。所以,百日维新虽以失败告终,它在思想界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改良中医学”自此成为中医界的共识,几乎统领了整个近代中医学制度化的进程。为践行这种革新理念,中医界相继出现了“医学改良”、“中医科学化”和“保存中医”等主张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派别进而影响着中医体制化的进程

“改良中医学”思想是近代中医学发展的主线,在这种思想的统摄下,中医界内部又分化出不同的改良主张。“医学改良”代表着清末中医界的主流,旨在肯定中西医学各自的长处并试图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中医科学化”思想是较为激进的改良措施,是在“废止中医案”通过之后对中医学的反思,事实证明这种改良结果会造成中医学的消亡:而“保存中医学”思想与之前的“国粹保存”论不同,前者是在肯定西医学科学性的基础上确立的,而后者带有明显的民族意识,试图“采西法以表彰中学”,实际上是一种坚持以中医学为主体的态度。相比于“中医科学化”“医学改良”和“保存中医学”思想都秉持的是一种“中体西用”观点,目的都是借鉴西医学之长来补充中医学之短。这种“改良中医学”思想指导着近代中医社团的体制化进程,最初的“医学改良”唤醒了中医界的社团意识,由此组建了一批早期的中医社团,主要以中国医学会为代表,如该时期的绍兴医学会、南京医学会、杭州医学会等都是中国医学会在各地的分会:“中医科学化”思想较为激进但是催生了全国性的中医学管理机构中央国医馆的建立,这是中国近代管理中医学的最高机构,也是第一个官方认可的行政机构,在近代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存中医学”思想是中医界内部较为温和的改良主张,恽铁樵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却致力于中医学术的整理工作而鲜少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而且持有该思想的中医学者在后期以批判“中医科学化”为已任,认为科学不是学术的唯一途径,立足中医学自身一样可以谋求新发展。这种论调对“科学化”盛行的中医界来说无疑是一种约束,尤其是在中央国医馆推行的统一中西病名活动中,坚守“保存中医学”的群体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从根本上制止了“中医科学化”对中医学的打压。虽然“中医科学化”是对抗“废止中医”论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和代表人物思想的转变,“中医科学化”逐渐走上了取缔中医学的歧途,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最终被中西医结合思想所取代。

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在体制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组织结构变迁可以很好的还原中医社团体制化的过程。鉴于社团组成受制于医学改良思想,而近代的医学思想变革又是以“改良中医学”为主线的,所以社团也呈现出不同的创办宗旨。而且随着中医学在对抗民国“废止中医”论中的浮沉一些中医社团也在不断地改变章程和进行改组,以期适应形势的发展。事实证明,中医社团的组织结构变迁代表着社团的管理更有效和更先进。接下来着重以中西医学研究会、神州医药总会和医界春秋社三个社团为例,说明组织结构变迁对中医社团体制化的影响。

1.3.1 中西医学研究会与西医知识的传播

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0年,发起人是丁福保、陈祖培、刘顾等人,丁福保作为主要负责人,自行筹集了该会的绝大多数经费。前面讲过该社团是中国医学会分裂的产物,之所以独自建立社团,主要是因为丁福保与时任中国医学会会长的蔡小香在改良中医学的方针上存在分歧。丁福保在 1909 年曾作为“考察日本医学专员和“调查日本东京养育院、冈山孤儿院专员”对日本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访问。回国后丁福保“介绍了日本在医学会设立、分科教育、医学管理机构、卫生事业运作模式”@等内容,对于日本的医学杂志在传播医学知识中的作用,丁福保直言道:“故每一医会,得一新发明之学理,朝登医报,暮达通国。闻见既广,自无故步自封之弊。”@得益于日本的见闻,丁福保在改良中医学层面是主张学习先进的西医学知识的,这种观念表现在中西医学研究会的宗旨上,即“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蔡小香是“国粹保存”论者,虽不否定西医学,但是在改良措施上趋于保守。丁福保创办中西医学研究会是基于意识到日本医学会在促进日本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后的结果,鉴于他对西医学的肯定,所以他的主要医学活动就是翻译和出版大量西医书籍,旨在传播西医学知识。

中西医学研究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总会和分会机制,这可能是借鉴中国医学会的总会、分会制度的结果,因为中国医学会在 1907年改组后成为统领中医界的主要力量,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分会推行改良中医学的主张。分会是在会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产生的,为此陈邦贤还执笔撰写了中西医学研究会总会与分会联络简章:

(一)联络缘起:本会成立以来,会员日益加多,各地分会亦渐次成立,故共和联合以其集思广益,收研究医学之实效。各分会以本会为总会,以《中西医学报》为交通机关。

(二)联络宗旨:本总会联络个分会,以实力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改良医学为宗旨。分会须个体此意,不背宗旨,方为合格。

(三) 联络权利:a.各分会会员研究医学,如有心得或有疑窦以及分会分会记事报告等,均可登入《中西医学报》,以供众览,以资质问。b.总会开会议事时,各分会代表有莅会议事之权。

(四)担任义务:a.总会有代分会采办医籍、新药、仪器及发行分会所出书报之义务。b.分会有扶持总会及发行总会所出之书籍与《中西医学报》及调查报告等之义务。

(五)研究办法:总会与分会苟研究有得,宣告同志以决是非,彼此可以参与讨论,惟不得任意诽谤。

(六)入会性质:a.各分会会员总会无所歧视,如有愿入本会者,即将履历寄下总会当编入会员题名录。b.各分会会员有以财力(捐助经费)、学力(寄赠著作)赞助本会者,可径寄总会,本总会收到后,当将助赠姓氏登报表扬。

(七)职员权限:a.本总会定章,因发起人各避嫌疑,故不设立会长,即以本总会为各分会公共集合之团体。各分会之正会长即为总会之评议员,得评议本会所议一切事件。副会长为总会之调查员,得调员各地药品及医生之优劣以报告于总会而劝其改良。b.总会职员及各分会职员须化除吟域,共保名誉,以期不背联络宗旨。(八)划清经济:a.本总会对各分会每年概不征费,惟往来文牍及邮费等,须予甚巨。各会员有愿捐助者听,不捐者亦听。b.各分会每年征收分会会员会费与否及常年经费赢绌,本会概不预闻。

(九) 开会日期:本总会除有特别事故,随时开特别大会外,其余每年开常年大会一次(日期临时酌定),先期登报布告。各分会可公举代表,如期赴会(或投书本会),提议一切共图进行改良,以资联络。

(十)随时改良:本总会与各分会联络简章,有未尽善处,得随时改良。9

虽然中国医学会也是总会与分会的结构,但是并没有如此详细的有关总会与分会关系的章程,可以说这是近代早期中医社团体制化的推进。该章程强调致力于医学改良的主张,在各分会的权利与义务层面作了详细规定,一方面表明了分会有交换知识、传播新知的职责,这有利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为分会的会员提供了发表医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总起来看这个章程是合理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该章程明确了分会在经济层面没有对总会必要的义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分会的负担,但是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即总会与分会的经济联系过于薄弱,容易造成分会在自主权上的自大心理,尤其是总会对分会的会费征收也不过问,这就表示各分会是自主经营,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事实证明这种放任分会自行发展的措施成为导致中西医学研究会的解体重要因素之

1912年丁福保重新调整了学会章程,增加了会务、职员、会费、开会事项和会员权利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会务:编辑医学书籍:编译中西医学报:图书仪器药物陈列所。

职员:本会各会员一律平等。故永远不设会长,即以发起人担任会中一切事务。

别为名誉会员、名誉赞成员、普通会员、评议员、调查员、庶务员、会计员、书记员和编辑员等;发起人负责经理会中一切事务之责;名誉会员、名誉赞成员、普通会员有扶持本会之责:评议员评议本会所议一切事件:调查员调查各省药品及医生之优劣以报告于本会,而劝其改良:庶务员掌本会图书仪器之采办收藏及其他杂物会计员掌关于本会一切经济问题即报告账略等事:书记员掌本会往来文牍及各项记录等事:编辑员掌本会发行之书籍及中西医学报与调查报告等

会费:本会经费由以下收入充之,如不敷开支,由发起人垫付。各会员担任之款 (即入会者每年会费一元):名誉赞成员或名誉会员自愿捐助之款:经费之收入统存信成银行。

开会:本会实行研究为宗旨。苟研究有得,即召集同志,开会以决是非。凡各会员已决定之新学说,即登诸医报,以供众览。各会员于医学中有独得之处,可投本会,俟开会时提议。

会员权利:本会会员应享之权利分列如下:著作之登载及评议演说谈话等:质问简易之病理。

与中国医学会不同的是,中西医学研究会不设会长,一切会务都由发起人承担旨在表明该会的民主性质以及赋予所有会员以平等的地位。尽管总会没有设立会长但是突出了发起人的作用,而曾作为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的丁福保在中医界早已声名远扬,再加上他在资金上拥有雄厚的实力,所以他实际上掌握着中西医学研究会的发展命脉。而且各分会都设有会长一职,实质上该会还是实行的会长制。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又设立了总会评议员和总会调查员之职,其中前者由各分会会长担任后者由个分会副会长担任。这种会长制一直沿用到193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解散,相比于民国时期其他中医社团在组织结构上的变革,该会的组织结构是单一的,而且职能也是相对简单的。因为要凸显民主平等,所以组织结构上是平行的或者说是缺乏相互制约的,这种组织结构的直接结果是造成权力的过度分化,对会员的管理也容易趋向宽松和放任。从中西医学研究会后期的运行状况来看,各分会各自为政形成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与这种组织形式有直接关系。

中西医学研究会的直线型的组织结构其实带有明显的清末民初中医社团体制特色,尤其是与中国医学会相类似。虽说丁福保与中国医学会有密切关系,中西医学研究会建会之初在组织结构上进行效仿无可厚非,毕竟当时的中国医学会是影响力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中医社团,但是后来中西医学碰撞激烈,尤其是在经历了“漏列中医案”和“废止中医案”后,它的组织结构仍然保持最基础的状态就不合时宜了因为虽然中医学体制化的开端起始于中医社团的设立,但是中医学在中西对抗中的弱势越来越明显,中医社团自身在组织结构层面需要与时俱进,改革成更先进的结构形式,以适应对社团的管理需要和对试图废止中医势力的对抗。作为唯一一个成功迈入民国的中医社团,中西医学研究会在中医界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进入民国之后,尤其是在中西医学对抗最激烈的“废止中医案”通过时期,该会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没能在续写辉煌,并最终于1930年退出了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丁福保于1915年投身佛学研究,基本摒弃了学会事务,使原本组织松散的学会变得群龙无首。这也从侧面说明会长制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负责人不能履行相应的义务,就会使整个组织的运行陷入瘫痪。甚至可以这么说,中西医学研究会在改良中医学过程中有虎头蛇尾之嫌,尤其是在丁福保不再过问学会事务后,《中西医学报》也于1918年停刊。虽然其子丁惠康在 1919年接手了中西医学研究会,但是进行的会务活动有限,最终无法挽救该会的颓势。尽管如此,中西医学研究会仍然在中医社团体制化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是相比于中国医学会来说它在组织结构上已经细化了,并在章程中明确了职员的职务和会员的权力、义务,这算得上是一大进步;另一方面是其主编的《中西医学报》在传播西医学知识和促进中西医学交流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2 神州医学总会与中医职业利益的争取

1912年北洋政府改革学制将中医教育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也就是所谓的“漏列中医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余伯陶等人在上海创办了神州医药总会。余伯陶曾是中国医学会的评议员,所以学界也把中国医学会看成是神州医药总会的前身。将两个社团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创始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神州医药总会自创办之初就发挥着之前中国医学会的职能,虽然它不是全国性的医学社团,但是它却代表着中医界正统,承担着保护中医学的重任。1913年10月,神州医药总会联合全国的中医药团体组成了“医药救国请愿团”,请求教育部及国务院将中医学纳入教育系统。1914年1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分别给予了批复,请愿活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这次请愿让神州医药总会在中医界的知名度获得了极大地提升,成为中医界对抗反对中医势力的先锋。神州医药总会的组织机构类型也是采用总会与分会制度,而且其组织结构经过了三次变革:一是1912年至1928年的会长制;二是1931年至1937年的委员制:三是1947年至1951年的理事会制。于资料,这里只分析前两种组织制度。

1.3.2.1 会长制

为了扩大影响力,神州医药总会在各地建立起分会组织。与中西医学研究会的总会与分会关系不同的是神州医药总会赋予了分会组织支会的权利以及监督总会的义务。虽然它也规定各分会自筹经费、自行经营,但是却明确了分会每年向总会捐助经费的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总会与分会之间的联系,虽然强调分会可以自行发展,但是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却无形中赋予了总会对分会的某种约束与管理。神州医药总会的章程制定得非常详细,主要涉及了总纲、会员、职员、经费、会期及会所、戒约及奖励、分会支会和附则八个方面共六十八条细则。如此详细的章程在之前的中医社团中是绝无仅有的,称得上是中医社团体制化层面的重大突破毕竟章程是一个组织根本性的规章制度,决定着组织的性质和运行方式。所以章程的细化和完善是组织机构体制化的深入。关于会员的入会资格和会员的权利与义务,该会给予了详细论述:

资格:凡属于医药界赞同本会宗旨并有公民资格者得为本会会员,于入会日填具志愿书,本会给予证书为证。

义务:会员有介绍同志入会之义务:会员有遵守本会会章之义务:会员有担任本会应尽之义务:会员入会日应缴入会费一元,证书费二角及每年常年费一元之义务。

权利:会员有选举被选举及承委为本会各职员之权:会员有各据所见提出建议本会之权:会员有质问各职员之权:会员于医药上有被诬情事,经本会查明确实当代为伸理竭力保护之权:会员有医药出品最优者,得由本会分布、各同志承认、销售之权;会员有享受本会各同志交换知识之权。@

入会资格方面强调了具有本国公民身份,其实是其“国粹保存”思想的残余;会员填写入会志愿书并以证书的方式予以肯定表明神州医药总会在加强会员身份认同层面的意识提高了。因为志愿书的签订带有一定的约定性,它不同于组织松散的社团,会员的来去不受限制,这种志愿书的形式更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约会员的行为。而且颁发认证证书更是以实物的形式给予会员以身份认同,不仅增加了会员的归属感,而且有利于维系会员与社团的关系。这种入会志愿书的填写以及认证证书的颁布在社团体制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团体制化的深化和完善。强调会员有介绍同行入会的义务,是基于社团发展规模的考量提出的,会员的数量决定着社团的规模,明确会员的这种义务,其实有利于培养会员的凝聚力和对社团的关切。规定会员缴纳会费,是为维持社团的长期运营服务的,前面讲过中西医学研究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发起人的个人承担,所以当发起人无力承担或者对此失去兴趣时,社团自然难以维持下去。神州医药总会建立起会员缴纳常年费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团的长期运营提供了保障。

神州医药总会建立之初采用的是会长制,但是与中西医学研究会的会长制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健全。章程规定了职员的数量及职务情况:

正会长1人(医药界均得当选);副会长4人(医药界各两人);评议员会内常驻40人(医药界各半),不常驻无定额,每分会在30人以上至50人者,选举两人(50人以上者至百人者选举4人),余外每50人当选2人,以此类推(医药界各半);文牍员4人;经济员4人;干事员4人;交际员8人(常驻),各分会无定额;调查员本部、分部俱无定额;书记员2人;会计员1人;庶务员1人;专委职员(由公推举)若干。

正会长资格须品学兼优,素为社会所信仰者方为合格。所应执行会中职务如下:正会长可代表本部及分支部全体会员,凡关于本会一切事务无论对内对外,皆以正会长名义执行之;评议部评定议案皆由正会长支配,各职员执行之;执行经常事件或临时发生事件不及交议者,须得副会长医药界各一人同意方生效力;重要特别事件须交评议部议决方可执行之;正会长有故或告假时由副会长推举一人代理;正副会长不得兼职;会中经济之支配皆由正会长执行之;正会长有执行进退会中推举及委任各职员之权,但必要求评议部之同意。

副会长资格在医界者须与正会长同,在药界者须为药界团体之信用方为合格,其职务有襄助正会长执行一切事务。

评议员资格须品学兼优,长于辩论者,应执行的职务有:评议员有代表众会员评议会内一切经常、特别事件之职务;评议员有三人同意对于各职员有不信任时,得评议进退之;评议员凡关于本会之进行及医药上之研究者,得自由集合开评议会。

经济员资格须品行端正,诚实可靠者,执掌会内收支财政及预算之职务。

文牍员资格须文学优长,精通医学者,执掌会内文牍及起草之差务。

干事员资格须勤谨耐劳者,执行一切应变之职务。交际员资格以熟悉社会人情,善于应对者,执行一切交际之职务。调查员资格须熟悉各处社会医药习惯及天产情形者,执行调查报告本会之职务。书记员资格须文理通顺,书法端楷者,隶于文牍员,驻会办理缮写印刷等事。会计员资格须品行端正,诚实可靠,精于核算者,隶于经济员,驻会办理收支等事。庶务员资格须做事勤劳者,隶于干事员,驻会办理一切庶务等事。①

具体组织结构如下:

1.png

图1.1  神州医药总会会长制结构图

虽然同样是会长制,但是该会与中西医学研究会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首先是职员种类的扩大,增加了文牍员、经济员、干事员和交际员,职员的设置与机构的职能相关,这说明神州医药总会的组织结构比中西医学研究会更细化。而且评议员的数量和范围都有明显增加,尤其是神州医药总会联合了中药界的力量,这在之前的中医社团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会内常驻评议员数量高达40人,表明该会对会务落实情况的重视。从职务划分上可以看出文牍员与书记员、经济员与会计员、干事员与庶务员的职务范围是重合的,但是二者之间建立了隶属关系,进一步表明该会的组织结构的细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正会长职务的规定最明确,而且针对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和委任职员时也必须经过评议会的议决才可执行,这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会长的独断专行,是一种会长权利制约机制的发展。

神州医药总会重视选举,特地在章程中明确了选举事项及任期:

本会选举职员先由众会员投票选举评议,次由评议员投票选举正副会长,次由会长评议推举各职员。本会选举评议员用有记名、连记名法,选举正副会长用无记名、单记名法。

当选、决选以得票最多数为准,按得票多寡依次递推至额满为止;余作备选票同者,抽签定之。

选举毕,评议员于即日须将当选正副会长证书钤记赉送正副会长,收受评议员证书由正副会长三日内缮交。

选举后三日内由正副会长、评议员开推举职员会,推举各职员,证书由会长推举后三日内缮发。

每届选举大会后七日内集齐本部、分支部讨论继续进行办法。

选举时如有代表名义到会,投票者无论代表一人及多人,必须有投票本人之正式委任函件方为有效。

选举时代表有正式证据者,得依其证据人数之投票权。

函件投票选举作为无效。

各职员任期俱一年一任,但得连选连任。①

会员选举评议员,评议员再推选正副会长,职员则由评议员和正副会长共同选出,这种选举制度较为民主,避免了权力集中于某个人或某些人身上。该会的组织原则基本上是民主的,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组织结构中领导的“终身制”和“家长制”局面,使该会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民主意识的组织。这是神州医药总会在组织结构上比中西医学研究会先进的所在,因为中西医学研究会的领导人丁福保在放弃对学会的领导权后将其转交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学会的其他会员,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家长制”的残余。而且章程对选举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述,表面上表明了该会对选举事宜的重视,实际上是对民主平等精神的追求。

神州医药总会设立了常会和特别会两种形式便于会员之间的联系。常会即定期召开的会议。神州医药总会的常会形式多样,有每年一次的全体大会,“每年阳历十月举行”;每月初一召开的职员、会员会议;每月十五召开的职员专门会议;每月职员会议召开前一日举行的评议员会议。因为职员的任期是一年,所以全体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投票选举各职员,除此之外是向大会汇报一年的情况。常会规定需表决时必须到会人数超过三分之二且多数赞成才能通过。特别会则是指遇到突发事件时临时召开的会议,但是要求这种会议必须由正副会长召集才能举行。

鉴于神州医药总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建立分会成为了必然。总会与分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何建立?章程中皆有明确表述:

各支会隶于各分会,各分会有组织本部之权利。

各支会隶于各分会,各分会有监督本部之义务。

各分支会会长得由各分支会参照各地情形自行规定,各分会则咨送本会注册,各支会则咨送各分会注册,但不得与本会宗旨抵触。

分会、支会会员与本会会员享有同等之权利。

各支会须将该支会会员名册抄送各分会,各分会会员名册抄送本会备查,每年一次。

各分会隶于本会所有图记由本会刊发,各支会由各分会刊发。

各分会对于本会有调查报告之责,本会办法及重大事件亦应随时通告各分会,由各分会转告各支会,以便联络一气。

各分会对于本会有随时建议之责。

各分会、支会经费自行筹措,惟有特别紧要事情,本会得酌情协助。

各分会、支会须与本会守同一之宗旨及规则,历行本会会务。

各分会应以常年捐十分之二缴交本会,作为本会公积之费。

各分会应将会员证书费二角以一角汇交本会,为发给证书之工。本人会费留存分会为基本金。①

神州医药总会赋予分会发展支会的权利,并规定各分会、支会自行经营,但是分会必须向总会注册备案,支会必须向分会注册备案。总会要求分会每年缴纳收入的五分之一作为总会的活动基金,对支会没有这种要求,由此可知总会不直接领导支会,分会在总会与支会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总会、分会、支会三层组织结构使得该会的职能更明确,总会直接领导分会,分会领导支会,总会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分会,一方面减轻了总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分会的职能范围。而且分会散布于全国各地,由其发展的支会可能在更基层的行政区划内,总会如果将其也纳入管理范围,不仅浪费精力财力,而且也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毕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总会远在上海,反而不如分会能发挥效用。所以总、分、支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分工协作,这从神州医药总会的后续良好发展的情况中可以得到证实。

1.3.2.2 委员制

神州医药总会于1931年召开了改组大会,宣布更名为神州国医学会,《神州医药学报》也更名为《神州国医学报》并采用委员制的组织形式。改组大会在8月16日下午3时正式开始,到会人员多达568人,而且上海市教育局和卫生局的代表也列席了此次会议。该会议开幕词指出:“此次改组,开二十年来第一度大革新。”②这个革新就是组织结构的改革,由会长制改为委员制。《修正章程》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委员制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会员大会、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执监联席大会。在委员制的系统中,会员大会的职权有五种,分别为:规定本届会务进行之方针;票选任满之委员;惩戒失职之委员及会员;修改会章;通过预算、决算。③会员大会票选产生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由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组成,人数比例为:“执行委员人数以全体会员五十分之一为比例,候补委员人数以执行委员四分之一为比例。”①按照改组大会的参会人数568人,第一届执行委员人数大致为12人,候补委员4人。会员大会闭幕之后,执行委员会就成为执行机关。执行委员会的职权是“决议执行大会议决案之方法;执行本会规定之会务;处理本会对内、对外一切事件。”②执行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由推选的三名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代表本会处理会务。监察委员会同样由监察委员和候补监察委员组成,人数比例为:“监察委员人数以全体会员七十分之一为比例,候补委员人数以监察委员三分之一为比例。”③所以首届监察委员为11人,候补4人。监察委员会的职权有:“随时列席执行委员会各种会议,陈述意见,监察言行;会员及委员有违本章程之行为时,得向大会或咨执行委员会处分之;执行委员会违背会章,贻误会务时,得召集大会要求改选;随时查阅账籍文件。”④监察委员会的职权范围涉及全体会员,常务委员为一到两人。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任期皆为一年,若选举成功可连任。执行委员会下设学术组和事物组,其中各组由执行委员会各推举主任两人管理各组事务。“学术组分设审查、研究、编辑、演讲、宣传等五种,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推选之;事务组分设文牍、财政、庶务、调查等四科,科员由常务委员会委任之。”⑤这即是说学术组下面设立的是五个委员会,而事务组下设立的是四个科。所以,神州过医学会的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图示表述为:

2.png

图1.2  神州医药总会委员制结构图

根据章程可知,会员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执行委员会必要的时候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可以举行执监联席会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与评议会类似,旨在对会内一切事务进行监督和审查;执行委员会的职能被进一步细化,将学术从普通会务中分离出来,这使得各组织的职责更明确。而且委员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完善,作为执行者的常务委员会并不是直接管理会务,而是交由事务组和学术组的负责人,这两组的主任对常务委员会负责。这种层层负责制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型的,在组织结构中是比较完善的。

神州国医学会的宗旨是“发扬医学真理,增进民众康健”。这与之前神州医药总会时期的宗旨“以联合全国医药两界研究医药精理,发达神州天产,讲求公众卫生”相比几乎没有改变,但是组织形式却发生了重大变革。究其原因是因为1930年上海市民训会的一则训令:“以神州医药总会、中医学会、中华医学联合会等三团体,名称离奇,组织不合,恳请令饬合并改组等情,希查照办理。”①神州医药总会不得不停办整顿。神州医药总会的组织形式由会长制转为委员制,标志着其组织结构的逐渐完善。与之前的中医社团相比,神州医药总会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一个近代医学社团的组织形式,特别是会员的入会资格、各职能机构的隶属关系、常年会的召开等规定和会务的次第展开。

1.3.3 上海医界春秋社与中医学术的唤醒

20世纪20、30年代中医界出现了创办中医社团的高潮,成立于1926年的上海医界春秋社在维护中医合法地位和促使“中医条例”颁布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医界春秋社的创始人张赞臣在发起建立该社团时秉持的是“结合国医同志,共策学术之进展,增进民族之健康;唤醒同仁,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的信念。因为当时的中医界还处于对抗北洋政府“漏列中医案”阶段,再加上1922年为了统一全国的医政事业,北洋政府颁布了《医师(医士)管理法令》,明确规定西医称为医师,而中医称为医士,这种差别对待对中医界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张赞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联合杨志一、朱振声等人创办了医界春秋社积极开展维护中医学术的活动。该社建立之初籍籍无名,直到1928年向上海卫生局申请立案并很快得到批准后才确立了合法性,这对之后社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该社团在传播医学知识层面也不遗余力,不仅发行《医界春秋》和《世界医报》,还出版了诸多医学书籍并创办了中国医药书局。作为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中医社团,医界春秋社在组织结构运行层面表现出明显的先进性。由最初的社长制转变成委员制,这种委员制比神州国医学会的委员制在组织结构上更细化。

1.3.3.1 会长制

医界春秋社成立之初组织结构采用的也是会长制,其征求社员简章中有关于组织结构的规定:“本社设正社长1人,副社长1人,评议长1人,评议员4人,理事长1人,理事员4人,编辑长1人,编辑员4人,文牍长1人,文牍员4人,会计1人。”@除此之外还聘请了当时有威望的中医界同仁担任名誉社长,比如章太炎、李平书等人都曾担任过该社的名誉社长。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该社的会长制与中西医学研究会和神州医药总会的略有不同,它在评议员之上设置评议长,理事员之上设置理事长,文牍员之上设置文牍长,都是直属的领导关系,使各层领导的职能更清晰明确。用图形表示如下:

3.png

图1.3  上海医界春秋社会长制结构图

该时期的章程中对社员入会条件以及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给予了说明:

资格:凡有志昌明国医者,不论男女均可入社,入社时须先填写志愿书,经本社认可给予入社证书(分特别、普通两种)。

义务:社员均有遵守社章,发展社务,介绍社员,推销社刊之义务。

权利:社员均有赠报、投稿、保障医权,介绍医会、医报及质疑问难之权利。

集会:每年开常年会两次,于春秋两季中行之,并请海上名人演讲,集会地址临时宣布。@

1928 年改为委员制之后修订了章程,关于社员入社、权利和义务的条款为:

资格:凡有同志提倡国医学术者,不论男女均可加入,入社时须先填写志愿书及履历书,精本社执行委员会审查认可后给予入社证书 (分特别、普通两种)。

权利:社员均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享受本社之保障,以及赠报、投稿、介绍医会、医报及质疑问难之权利。

义务:社员均有遵守社章,发展社务,介绍社员,推销社刊之义务集会:每年开常会两次,于春秋两季中行之;每月开职员会一次,研究会一次并请海上名人演讲,集会地址临时宣布。@

1.3.3.2 委员制

1928年6月,医界春秋社召开改组职员大会,该社进行了机构改革,会长制改为监委员制。此次会议公布了新的章程,正式定名为上海医界春秋社,之前使用的是医界春秋社。宗旨为:“结合国医同志共策学术之进行,增进人类之健康。”这与之前的“宣传中医学术,内而唤醒中医之努力,外而应付新医之侵略”@已有很大不同,说明了该会在运行中的灵活性,可以阶段性调整发展方针。相应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本社之组织分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两会。监察委员会设监察委员5人,稽查社务之进行并监察纠弹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设执行委员7人,处理本社对内对外一切执行事宜:分六股办事,每股设主任1人,股员2人。

研究股司理社员要求答复研究中医学术整理及建设。

编辑股司理编辑一切出版品及校对印刷等项。

文牍股司理一切案牍及记录、保管印信等。

宣传股司理宣传及撰述宣传品。

交际股司理接洽一切及调查事宜。

经济股司理款项支入及募捐。4

各股之下各设股长1人,各股委员若干。此次改组大会推选朱少坡、夏英堂丁仲英、王仲奇、谢利恒为监察委员,张赞臣、许半龙、朱松、虞舜臣、丁济万、夏理彬、张少波为执行委员。自此张赞臣在医界春秋社存续的11年里,一直担任执行主席一职。而这种委员制式的组织形式在之后的时期内被延续下来,直到1937年社务结束。

其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4.png

图1.4  上海医界春秋社会长制结构图

通过中西医学研究会、神州医药总会和医界春秋社三个中医社团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状况可知,会长制是三者的首选,尤其是中西医学研究会一直奉行的就是这种组织制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清末民初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中医社团中国医学会就是采用的该组织制度,而且在全国中医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之后创办的医学社团难免以此为范本。而且组织社团对于中医界自身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近代新型社团的组织结构,除了熟悉西医社团的人士,国内有很少的经验可供借鉴。于是早期的中医社团体制化就是从这种最基础的会长制的组织结构开始的虽然中西医学研究会的会长制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父传子”模式,但是这是由该会的经费来源单一造成的,主要领导人丁福保几乎一人承担着该会的经费支出,当他后来退出该会管理时,就意味着社团的运转出现了危机。中西医学研究会的结构总起来说是不合理的,主要领导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而且没有评议员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尤其是在约束领导人行为层面效果甚微。这也是该会在中医社团体制化发展的高峰期退出是舞台的原因。神州医药总会从建立之初就决定了它在中医界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其发起人余伯陶曾担任中国医学会评议员一职,使中医界对该会有种先入为主的信任感。更重要的是该会成立之后就组织全国中医药界进行了针对“漏列中医案”的“医药救国请愿”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奠定了该会在中医药界的领导地位。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医社团,神州医药总会在组织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在其章程中有清晰的体现。按照章程的详细程度,它称得上是民国中医社团之最了。虽然也是会长制,神州医药总会却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更加细化,使各机构的职能更明确,职员分工更具体。后来改组为委员制,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革新。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设立表明机构设置更合理,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更符合社团的发展需求。医界春秋社的会长制中规中矩,持续了一年时间就被委员制所取代,这也间接说明委员制的先进性。三个社团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民国中医社团体制化的进程,中医社团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渐完善,一方面得益于西医社团的模本作用,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医界的不断尝试和摸索。尤其是在对抗“漏列中医案”“废止中医案”和督促通过“中医条例”的活动中,中医界越来越意识到完善组织结构对社团运行的重要性。民国时期是中医社团的发展高峰,据统计,该时期全国各地的医学社团、学会达到240多个。①各种类型的社团层出不穷,有的昙花一现,很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有的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中流砥柱,代表着中医界的发展方向,体现着中医社团体制化的进程。上述三个社团只是众多代表中的几个,因其影响力较大且组织化特色鲜明特选为研究对象,以期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1.4 中医学刊物与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宣传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7645.html

上一篇:[转载]郑言:从个体到群体: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3)
下一篇:102岁岳母辞世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2 杨正瓴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