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皆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sf

博文

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策略的成功经验

已有 5145 次阅读 2014-2-28 18:21 |个人分类:水是杂谈|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经验, 新加坡, 水资源管理, 联合早报

今天打开联合早报网站,先看到一篇社论题目:“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策略的教训”,有点吃惊:新加坡水资源管理出什么问题了?点开内容一看,才知道所谓“教训”指的是“成功经验”!“教训”本指“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是广义的经验之一种。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经验,也是从早期受制于的挫折中得来的,所以说是教训也不错!

社论认为新加坡水资源管理成功、摆脱“靠天吃水”的关键因素包括:“首先是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其次是政府的执行能力;再来是全民的危机意识;最后是朝野的政治共识。”领导者发展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的决策固然高瞻远瞩,全社会对水危机的集体共识、公民对高水价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新加坡水经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一点尤其值得那些一面喊缺水一面又喊反对提高水价的人体会!

http://www.zaobao.com/forum/editorial/story20140228-315323

 

社论: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策略的教训

2014年02月28日


最近持续的干旱天气,打破了自1960年以来的气象纪录。从1月13日至2月8日,长达27天“望梅止渴”的天气,除了让国人觉得不适之外,对日常生活或许并没有太大影响。周边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则因为季节性烧芭开始,又碰到同样干旱的天气,烟霾的污染情况加剧。马国更祸不单行,非但烧芭及丛林野火污染空气,水库蓄水量也因为持续干旱而显著下降,存水仅够三个月用量,加上一些河道出现污染,个别滤水厂被迫关闭,导致雪兰莪、马六甲、森美兰及柔佛北部等地区开始实施分区制水,逾8万户家庭面临断水或水压低情况,不但对居民造成极大的不便,也成为朝野政治斗争的课题。

同样面对持续干旱天气的新加坡,却没有陷入类似的困境。这个对比,显然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能摆脱先天水供不足的生存挑战,实现不再“靠天喝水”的制约,取决于数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其次是政府的执行能力;再来是全民的危机意识;最后是朝野的政治共识。缺乏上述条件,我们非但不能在水供上自给自足,甚至连维护主权的独立和尊严,可能都未必有绝对的保障。扩大而言,这些因素也是新加坡作为主权国家,至今还能继续繁荣发展的独家配方;这个配方又非理所当然,丧失了配方中的任何元素,都可能危及国家的未来。

独立建国的险阻,深深烙印在当年决策群的潜意识里。他们深知小国生存的不易,因此一开始就不断寻找、创造和拓展国家的生存空间。无论是经济规划、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国防建设、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把国家生存发展概率最大化这个核心理念。缺水这个生存层面的挑战,自然成为他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未雨绸缪”对他们不仅是一句成语,而是要贯彻落实的执政基本原则。从柔佛水供和储蓄雨水,我们在财力充足和科技发达之后,又自备了多两个“国家水喉”——新生水厂及海水淡化厂。这都是先见之明的智慧。

新加坡在独立不到10年的1972年,就做出了第一份水供总体规划。在条件成熟后,第一座新生水厂在2000年开始运作,2016年将迎来第五座,至今能满足我国30%的用水需求,2060年将提供一半的水供。第一座海水淡化厂则于2005年启用,第二座在去年投产,至今能提供10%的用水需求,2060年淡化水将占总水供的30%。这两大“国家水喉”按计划逐步实现,反映的是政府的执行力。水厂工程复杂,投资巨大,没有包括土地在内的详尽规划,以及公务员体系的廉洁与效能,恐怕难以做到。

建国初期,新加坡也不时得面临水供不足的窘境,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国人,想必都有打开水喉没有自来水的经验。因为还缺乏如今的财力和科技来开源,节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节约用水是当年政府推广的社会运动之一,水费毫无津贴,还得加付耗水税,也让民众养成珍惜自来水的习惯。这些之所以可能,都与国人集体的危机意识密切相关。此外,朝野虽然在不少公共课题上存在分歧,但都自觉不拿攸关国家生存利益的水供问题,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全国能够齐心应对共同的挑战。

居安思危,上述独家配方不是天生如此,必须倍加珍惜。例如国人的危机意识,不仅是课堂上的教育,还应当在日常生活里培养。这一次的干旱天气,虽然我们有充足的水供,不必制水,但大家还是需要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今天的处境来之不易,国人在大热天打开水喉享受到清凉的自来水时,都不应忘却这宝贵的教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937-771842.html

上一篇:失礼的不是李娜而是那些领导
下一篇:生态补偿:“受益者付费”与“破坏者担责”的冲突
收藏 IP: 159.226.111.*| 热度|

5 李健 曹聪 翟远征 朱云云 郭新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