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风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ccashq 一个湘里人的梦,便是风的自由舞步. 言所盼,非盼急出。

博文

美国的信用卡

已有 7780 次阅读 2008-8-20 05:39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主注:我在写了《在美国做上帝》一文后,小母土同学发表了及其重要的评论,这些评论对于初踏上美国的朋友一定有极大的帮助,包括我。鉴于小母土同学在美国做过信用咨询工作,我严重建议将评论发表出来。小母土同学若认为不可我将随时删贴 :)

美国的信用卡

小母土

我在美国做过几年信用咨询,有几点切身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1. 信用卡绝对不能多,2到4张就好(不同银行的,不同用途的,最好Visa,Master和AE各有一张)。不要贪图各种信用卡公司的小恩小惠。那些一般都是诱饵。信用卡多的人几年以后的结果是欠一屁股债。我们业内开玩笑说,看一个人钱包里有几张信用卡就知道他的经济状况:中产以上是2到4张,越穷的信用卡越多。一张没有的要么是新移民,要么是黑社会。信用卡只能救急不能救穷。靠刷卡过日子早晚破产。(我接触过很多破产的华人。)

2. 千万记住,卡不在多,而在质量。大银行发行的信用额度很高(比如数万美元)的信用卡才有真正的意义。大银行有BOA,Case,American Express,Discover,当然最牛逼的是Citi。.同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也分很多种,你要挑适合你的。一般的规律是一开始人家只给你一两千块钱的信用额度,用的好了自然会给你不断提高信用额度,有的时候你自己打电话要求增加额度也会有用,就说你要买大件商品了,或者要旅游了,等等。因为交易时,银行会从商家抽头(多为1%),只要你的信用许可,银行乐得鼓励(教唆)你多消费。

3 信用卡的最大好处是不怕偷,丢了卡24小时之内给银行打电话就好。借记卡万一被取走了钱,很难追回。银行是不会管你的。

4. 信用卡另一大好处是可以建起你的信用记录,如果你从不拖欠,几年之内,信用记录可以达到700多(我还见过800多的),买房买车时可以拿到最优惠的利率。这才是大头——想想吧,如果差一个百分点30年复利下来会差出多少啊。

5 信用卡的另一大好处是当顾客与商家发生争执的时候,银行多会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而且因为银行势力很大,商家绝对不愿意得罪银行。与借记卡不同,信用卡的支付有一个滞后,顾客不满意商品可以通知银行拒付。相对借记卡先把钱付了再追回来要容易得多。


6 新移民建立记录有点难,但不是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你在有大量存款的银行申请,比如你的BOA。另外可以多尝试申请几家,特别是小一点的银行,审核较松。大多数美国信用卡都是没有年费的,如果你实在申请不到,可以先申请一个交年费的卡试试,建立一点信用后再转更好的卡(记得关掉原来的卡哦,或者不关掉一直放着不用也很好)。很多大学有自己的银行,所谓Credit Union,也发行信用卡。另外很多银行有专门针对学生的信用卡,门槛较低。

7. 信用分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信用历史长度,越长分越高,很多美国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有信用卡,等到要买房子的时候信用已经很好了。另外每一张信用卡的使用长度也很重要。在不同的卡之间跳来跳去,不停地申请新卡关闭旧卡会损害你的信用。二、信用额度,信用额度越高信用分越高。有意思的是信用卡公司之间会互相竞争,发现别的银行给你涨额度了他们也赶紧涨。三、拖欠情况,当然是拖欠越少分越高啦。四、调用频率,在短时间内频繁调用信用记录会降低你的分数,所以记住有了信用记录后别没事儿就申请新卡玩,每申请一次就要调用一次你的记录啊。五、资产状况,你的房贷、车贷会在信用记录上,如果从不拖欠而且历史长,分就高。六、总的欠款数额,不用说,欠得越多分越低啦。

8. 美国信用身份盗用的现象极其严重,你一定要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你的信用。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告诉别人你的社会保险号(Social Security Number),生日,出生地,母亲的姓名等等,包括你最亲近的朋友。(很多人是被熟识的人盗用的)
一般只有银行、保险公司和警察局、税务局、DMV之类的国家机关有权利询问。但是这些机构里也有很多烂人,他们会把大批用户信息打包卖出去。另外有黑客会攻击用户系统,盗取用户资料。
每年至少检查你的信用报告一次,从网上可以买到,免费的那种太简单,没用。发现问题立刻给信用局写信申诉,如果自己搞不定可以找专业的信用咨询公司。

好啦,差不多就这些啦。中国的情况理论上跟美国应该差不多哦,但是呃,大家都知道,实际上还是差很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17-35510.html

上一篇:加州阳光之三十一 在美国做上帝
下一篇:感动奥运之四 你不是和一个人在战斗
收藏 IP: .*| 热度|

1 countryroad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