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通俗的创新,才能产生影响

已有 3359 次阅读 2016-8-8 10: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学术影响力, 团队, 通俗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要让同行读懂你的创新,用通俗的知识来解释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让创新及时被认可并产生影响,而不至于成为睡美人。

李江 / 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图片来源于闽南日报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谓重要创新,但在当时,如果用他新发展的微积分知识来解释,估计很少有人能读懂,于是,他选择用大家都能理解的几何学来解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可谓重要创新,但内容的第一部分,达尔文用大家都熟悉的狗、牛、鸟等动物的交配来阐述。因此,要让同行读懂你的创新,用通俗的知识来解释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让创新及时被认可并产生影响,而不至于成为睡美人。

        《Science》上一篇论文介绍了创新的呈现方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一篇论文包含的知识是“传统知识”(既有的、通俗的知识)与“创新知识”(新发现的、不易被接受的知识)的结合。为了测度这种结合,作者非常巧妙地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即论文参考文献中任意两两之间的关系)来构造“文献对”,具体方法如附录所示。研究发现: 

内容越传统,影响力越大

        无论在任何学科,影响力最大的论文的知识呈现方式都很传统,都很通俗,而内容过于创新,通常不容易被人接受。与其他论文相比,内容较传统的论文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要高出1倍。

团队规模越大,影响力越大

        团队合作有助于创新。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知识储备不同,不同知识的交融,更容易突破既有知识的边界。因此,与单干相比,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中,知识的结合更创新。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创新与传统并非对立。根本上讲,创新与传统是两个边界,重要的科学发现并不是到达某一个边界,而是同时到达两个边界。

 

附录:

        将文献对转化为期刊对之(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有学科的1790万篇论文构成超过1.22亿个期刊对)后,通过期刊所属的学科领域,基于随机引文网络,用标准化指标Z Score来测度“文献对”中知识的结合的创新程度:Z Score大于0,表示文献对中知识的结合较传统;Z Score小于0,表示文献对中知识的结合较创新。例如,《Tetrahedron》与《Experientia》之间的Z Score=21.55,表明这两个期刊上知识的结合创新程度较低,因为领域相近,而《Tetrahedron》与《Life Sciences》之间的Z Score=-17.67,表明这两个期刊上知识的结合的创新程度较高,因为领域距离较远。接下来,作者用两个指标来测算一篇论文中知识结合的创新程度:(1)Z Score的中位数;(2)Z Score的10%分位数。

 

参考文献

Uzzi, B., Mukherjee, S., Stringer, M., & Jones, B. (2013).Atypical combinations and scientific impact. Science, 342(6157),468-472.

文字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995179.html

上一篇:走穴,对科学家产生什么影响?
下一篇:点赞替代引用:社交媒体数据能走多远?
收藏 IP: 114.254.9.*| 热度|

3 代恒伟 姜春林 马志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