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st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star

博文

《易经》解密《封神》47

已有 2308 次阅读 2018-10-5 09:4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西王母

西王母,另称王母娘娘、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不是玉帝的配偶,一般也不认为是玉帝的母亲。玉皇大帝是宋朝以后,把伏羲(太昊)大帝高升后出现的管理神仙的最高神,因为从帝俊,天,太一,盘古演变而来的元始天尊又叫玉清大帝,民间称玉帝时,就日益把元始天尊与玉皇大帝混同起来了。

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

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估计就是太姜在西岐成为首任邑歧女主以后,羌族的吕尚、申公豹在武王伐纣时代得势后,羌人的创世女神西王母就流传开来了。

我们认为,来自瑶族神话的盘古,来自三苗神话的伏羲女娲,来自商族的帝俊,分别类似于印度神话的三大宇宙天神:大梵天——盘古,毗湿奴——帝俊,湿婆——女娲。女娲补天,代表上一个时代的天地,进入毁灭时代,需要女娲的神力再辟天地,重造人类,类似印度湿婆。而伏羲后来被看成是风族的首领太皞(太昊),母亲是华胥。华胥就是花絮,履雷神足迹而生伏羲,代表花蒂在雨后成熟为果实,伏羲为人间首帝,就是民以食为天的意思;而女娲代表妇女的子宫化育人类子孙,说明“食,色,性也”。伏羲女娲都是以蛇为图腾,以后融入龙族。

许多古籍及传说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对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拥有不死神药。《竹书纪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因为推崇商族的帝俊,西王母的徒弟们给大邑商带来灭国灾难,就自然把她看作是可怕猛兽,与申公豹、崇侯虎的牺牲密切相关,有豹尾虎齿。《竹书纪年》以有莘部落女酋长的形象,来描绘西王母。现多将西王母奉为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并大量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中出现。

“王母”一词,出自《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周易•晋卦》:“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明崇祯刊本《山海经》蒋应镐绘西王母图像


“西王母”的称谓,见于《庄子》、《山海经》等,因所居昆仑丘(昆仑山),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西周金文即有“王母”的记载。

《管子•轻重己》:“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西山经》关于王母记载书影

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

《山海经》:“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

《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则西王母能够赐予人年岁,使人长生。

《尔雅》:西王母于夏代时献白玉玦。

在汉代中国儒教谶纬神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博物志》也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汉代西王母画像石、画像砖、石棺(8张)

 

汉《贾子修政篇》:“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

《神异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王母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元代的《全元曲杂剧》,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

上清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西王母是盘古之女,三界内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属下。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上清经派将西王母信仰吸收之后,列为元始天王的弟子,并且担任传授宝经要诀的职司,遍见于六朝上清经中。《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

《枕中书》:“西汉九光夫人,始阴之气,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 日月,莫不由之。”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西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其掌管蓬莱仙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列仙全传》: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是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

《西游记》:西王母种的蟠桃乃仙树仙根,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东王公最早记载,见于汉代。被认为是“阴阳”中的阳神,对应阴神西王母,并无父母。

东晋 葛洪 则认为王公与王母都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这个版本可见将王公、王母视为兄妹夫妇。

也有的说法认为,周穆王为东王公的转世。

到了汉末道教,西王母被认为是由先天阴气凝聚而成的母神,主管女仙,执掌昆仑仙山。而先天阳气凝聚而成为东王公,主管男仙,执掌蓬莱仙岛。可以说西母与东皇相当于神仙中的人事管理。

西王母在战国时期见诸记载,东王公见于汉代。在当时颇为高涨的阴阳观念,西王母与东王公对举而被奉祀。西王母与东王公在东汉时期对举的记载凡三事:

《历代神仙演义》:木公至方诸,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静养云房之间。广种青芝于圃,以玉屑壅布,所产极多,取以为饵。与金母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渐收有缘男女,录为仙官仙吏,各有司属。

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见于郭宪的《洞冥记》和伪托东方朔的《神异经》。灵帝时人服虞曾引过《神异经》的有关文字,故胡应麟言:“汉人假名东方朔作《神异经》”。

《洞冥记》:昔王母乘灵辇,以适东王公,税此马于芝田,东王公怒,弃此马于清津天岸。

祀东王公与西王母为阴阳二神,见于东汉中叶赵晔《吴越春秋》。《史记》言越王勾践靠“七术”复国,具体内容未详,而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则言其第一术——“尊天祀鬼神以求福”,即“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西王母与东王公皆作雍穆王者之象,俨然为长寿富贵的守护神。纪年为汉元兴六年(公元105年)的环状乳神人神兽镜铭文曰:“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竟(镜),湅(炼)三商周得无□,世传光明长乐未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王公,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

在吴承恩《西游记》中,东华大帝君出场诗就很有暗示意味:

盈空万道霞光现,彩雾飘祆光不断。丹凤衔花也更鲜,青鸾飞舞声娇艳。

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壶隐洞天不老丹,腰悬与日长生篆。

人间数次降祯祥,世上几番消厄愿。武帝曾宣加寿龄,瑶池每赴蟠桃宴。

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

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68877-1138948.html

上一篇:《易经》解密《封神》46
下一篇:《易经》解密《封神》50
收藏 IP: 115.193.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