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忘有不忘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 人不忘其所忘, 而忘其所不忘, 此谓诚忘。——庄子

博文

把自己铸造成器——读萧伟光评注《为人与为学:胡适言论集》

已有 3393 次阅读 2014-12-28 11:5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胡适

   人生一大难题即是——如何用古贤的眼光,读今贤的言论,启后贤的觉悟。
  


  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忽视其作用,则有悖于历史,陷在争议里,则无济于现实,且因其声望,尤其难以评注其人其行,因此,如何向百年之后的读者展示胡适先生,如何引导当前的读者理解胡适先生,可谓是反观五四的大问题之一。恰如一件艺术作品,因其特殊的形象与背景特质而难言尽,乃至常因所置非宜而顿失其光。伟光在此书中则本着 “温情与敬意”来理解北大老校长胡适先生与其言论,又从数千年中华经典中搜寻其价值与意义,或背景钩沉,或解蔽析漏,非左非右,非是非非,非褒非贬,而在左右是非褒贬之中恢复其原貌与意义。
  
  每个时代皆有其核心问题,对照一下近百年来所关心的焦点,五四那一代与我们这一代多少相似多少借鉴?有时的确可以从解决了多少问题出发,有时却要从后果与效益上来评估。如胡适先生当年所总结的:孔教问题、文学改革问题、国语统一问题、女子解放问题、贞操问题、礼教问题、教育改良问题、婚姻问题、父子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诸多问题今日已经不成问题,诸多问题今日仍是问题,更有一种过度研究问题而造成的问题。伟光干练地围绕六大问题展出篇章,在各种文集中找出诸多原始材料,互为资料,托出当时的时代与胡适先生这个人,像是一个纪录片的导演,放映出诸多原始照片,耀眼刺心,让人震惊不已。
  
  如何看待白话文运动一直是胡适先生绕不开的问题。民国的教育,胡适先生可谓费心颇多,他虽然提倡白话文,却在其策划的《中学国文的教授》与《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中反复提到古文的学习与写作,四条标准中有三条如此:人人能看平易的古书;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有懂得古文文学的机会。并且假定:国语文占四分之一,古文占四分之三。四年合计,中学课程以二十时为准,国语文所占五小时内,白话文应占二小时,语文与作文一小时,演说一小时,辩论一小时;古文所占十五小时内,古文选本应占十二小时,文法与作文应占三小时。先生所设计的教材,古文的选本从《老子》《檀弓》到姚鼐曾国藩,每个时代的重要作者都应选入;中学毕业生则应该看过经史子集中诸多的好书,他想整理一套“中学国故丛书”,揽括了经史子集中几十乃至几百部整理过的古书。这样的设计,在当时或有培育师资的可能,今日却皆望尘莫及。当年即愁没有相当的教材可用,今日还是在愁没有合适的教材。最有名的是胡适先生和梁启超先生为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开的国学书目,附有钱穆先生的点评以及钱先生所重视的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各见其学问与教育理念,与书中胡适先生《非留学篇》、梁启超先生《人生目的何在》一起,成为此书策划的亮点,亦是理解和研究胡适的重点之一。仅大学教育一项,胡适先生的设计理念已有其充分的考虑,今日或已初具其规模,却仍不具其实质,且留学之风如此猖獗,乃至就业亦因有无留学的资历而受责问,可谓国人自身教育的惨痛失败。“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胡适先生21岁之时即已文采斐然地痛斥此事,而此风不仅未能刹车而仍高速奔驰,可见诸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并非一代两代之间的事,而胡适先生“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勤勉与信心亦为我辈及后辈提供了方向。
  
  伊川每见人论前辈之短,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熊十力对徐复观起死回生的谩骂,无非是要告诉他: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的过程,必将一切视为达道培德的过程——在纷乱的喊声里,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如君子怀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文化必经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淘洗积淀而成,我们皆在其中,胡适先生救国救民的担当,对问题的积极关注与尽心竭力,待人接物的和气温煦,本性上的宽容厚朴,对晚辈不厌其烦的关怀与重视,努力与实干的精神皆为后世的榜样,而透过先生的长袍与微笑,分明看到古人的缩影,古人勤勉担当敬事爱人有信的缩影。
  
  其人其事其时,过去皆是未来的铺垫。试想一个饱读旧书的新式留学生,本来以留学为耻,为家计着想去美国学农,学至半途,终于忍无可忍掉头学文,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期望着以教育和学术改变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在新旧交替的滚滚大潮中,不停地思考着各种问题、热情地打造着各种教育理想,抱着话筒反反复复说着异国他乡翻译过来的话:“世界好像大海上翻了船,最要紧的是救出自己”……这种菩萨自度的精神乃至于方法,在他反对的中国文化中其实早已有之,站在列祖列宗面前,却因当时的历史困境与各种历史因缘,由他来首当其冲走出一段需要重新审视的路程,乃至其行文与生活皆呈两面,演讲平易而简要,书面文章则古雅高远,婚姻保守老套,爱情则浪漫现代。如此之双面,亦乃五四那一代最明显的冲突,我们这一代最需要提防的坑洞。以身示法,这就是前人之贤与后人之福,亦是历史以它折叠的时空呈现出来的意义。

(文/素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44-854505.html

上一篇:【新书速递】《为人与为学: 胡适言论集(评注本)》序
下一篇:四十岁的胡适——读《学问与人生——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收藏 IP: 223.202.1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