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博文

《水资源探秘》前言(部分)

已有 4999 次阅读 2009-11-18 21:42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水资源

前言

 

水滋养了地球的生灵,是地球的灵魂。如果没有水,人类将从地球上消失,美丽的蝴蝶不再翩翩起舞,璀璨夺目的花卉将不在怒放,地球就失去了色彩,会死一般寂静。

水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时而多日无雨造成大面积的干旱,水资源短缺,百姓怨声载道,甚至背井离乡;时而大雨滂沱,填满江河湖泽,造成洪涝灾害,家园被毁坏。水能造就文明,也能摧毁文明。水至柔,微风能吹起层层涟漪;水至刚,水滴石穿,无坚不摧。水最宽容,能融万物。水支撑经济的发展,也会摧毁经济的繁荣。水尽管如此神奇、伟大,但它并不罕见,它极其普通,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一直处于刚性增长,与此同时对水资源的干扰强度强烈,产生了各种水资源问题,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保障水资源持续供给,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水资源保护中公众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人人爱护水资源,人人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自己的奉献,“碧水蓝天”的美景才能实现。只有知水,才会爱水,才能进一步产生护水的动力,这既是本书的主线也是本书要达到的目标。

本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水的奥秘。水究竟来自哪里还是一个待解之谜,本章首先对此进行了阐述,然后从水的比热最大、密度很奇特、组成发现过程、大家族、同胞兄弟、软水和硬水等六个角度掀开了水世界的神秘面纱,第三,将您带进神奇的水晶世界,让您感受水结晶世界的惊奇,第四,展示了水变幻莫测的旅程,阐释了水与水资源异同。

第二章,水文化奇葩。水是美丽的,由水为载体构筑的水文化更是令人沉醉。本章撷取十朵水文明奇葩,展示璀璨夺目的水世界。人类的起源是一个待解之迷,水是人类的摇篮“证据”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人类起源的神秘色彩;四大古文明皆发源于大江大河,水是文明的摇篮;大禹治水铸就的中国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催人奋进;水在文化血脉中流淌,它给人高尚的情操,滋养了文学,是中国山水画中“水魂”;治水与治国一脉相通,水乳交融;“刑、法”两字起源与水密不可分;水是现代钟表的“长兄”;农村水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根深叶茂;崇拜水就是崇拜中华民族。

第三章,遨游水海。水如此神奇和美丽,就让我们走进水海进行畅游吧。本章在向您展示降水如何度量的基础上,将焦点聚焦在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上。世界水很多,分布也不均一,但是淡水奇缺,如果说地球水量有一水缸,能供我们利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为了让您清楚中国水资源情况,从中国降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和世界进行了比较,将“中国水账”明明白白地展现在您的眼前。

第四章,透视水资源危机。我们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威胁,警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敲响。21世纪要为水而战吗,这里提供了为水而战的背景。缺水成为我国的“水殇”,污水“漫溢”、洪水“吞噬”家园、“动脉硬化”的河流和令人忧伤的水生态一直是我们的心痛。

第五章,拯救水资源。面对脆弱的水资源,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拯救水资源也是拯救我们人类的未来。不浪费每一滴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拯救水资源的关键;向大海、废水、“云彩”、洪水等要水资源,令水源多样化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科学地调水、“洗净”污水、管理节水、我为节水做奉献等是拯救水资源的必由之路。

书中还包括一个附录,对我国节水标志和与水相关的节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

     笔者认为,本书具有如下特点:(1)可读性,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水资源,尽可能采用图表增加其可读性,对水资源产生亲切感,如水是钟表的“兄弟”将水与钟表的关系高度形象化,既感到亲切,配发的“水钟”图片能进一步强化认识;(2)趣味性,努力用有趣故事、事例展示水资源神奇和美丽,在快乐的阅读中掌握水资源知识,感受水资源的神奇与伟大,如水结晶的神奇、水结构发现过程的曲折、水是“天外来客吗”等都充满了趣味性;(3)新颖性,本书在展示水资源魅力的同时,寻求最新的资料、内容鲜见,如书中所采用的数据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数据,水文化奇葩、水的奥秘等在通常的水科普读物中鲜见系统的介绍;(4)实用性,本书既系统地阐述了水资源的美轮美奂,也尽可能地介绍水资源受到的严重威胁,读后产生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的情思,特别是详细地介绍了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节约水资源,更具有实用性。(5)兼顾性,本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在体验水资源神奇的同时,逐步掌握水资源相关知识,加深对水资源的爱与忧,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即便对水利专业人士也有一定的新奇感,一些水资源“秘闻”在通常的专业上难以触及(自吹自擂?哈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92-272022.html

上一篇:建立“利水型社会”
下一篇:提价并不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唯一手段
收藏 IP: .*| 热度|

1 高建国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