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导师及其团队激发我研究兴趣的潜能 精选

已有 10610 次阅读 2012-4-21 15: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团队, 潜能

导师及其团队激发我研究兴趣的潜能

喻海良,2012/4/21

 

现在有些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一些学生并非因为兴趣而读研。对于这个问题,也思考了良久。有时候,回想自己当初被保送研究生,去选择导师的情形。当时,和今天的考研学生不一样,了解导师信息非常少,网上都没有介绍。因此,要想带着兴趣去了解一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很难。也因此,让违心的说,当时是因为研究兴趣而选择导师,很难启齿。事实是,当时,向办公室人员打听实验室所有教师的情况,他们告诉这里谁科研最强,就选择了谁。当然,运气很好,有幸遇到恩师,同时,他和他团队的老师激发了我内在的研究兴趣的潜能。

大四上学期被报送了研究生,但是,对于将来要研究什么,做什么方向,应该说一无所知。大四下学期,学院按班级把所有同学安排到不同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我们班被分配到了别的实验室。为此,和导师商量,希望到他所在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很幸运,当时恰巧有一个同学被保送到外校,他很愿意交换。具体做什么,我说,什么都行。就这样,被安排到实验室做孔型设计。主要是计算机设计孔型轧制过程。当答辩的时候,得到所有老师的一致肯定,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同时,后来指导老师把我设计的程序应用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让我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喜悦。这种成就感,第一次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

大四毕业后,我找到实验室负责教育的副主任,说希望暑假期间留在实验室学习。也是很巧,实验室当时有一个小课题,需要找一个人负责。就这样,他给我安排了一个座位,给我一台计算机,几份图纸和材料。让自己学习解决。当时的确年轻,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短短的一个月,成功地解决了该问题。后来老师说,大四暑假,还不属于实验室学生,工作按教师加班算,因此获得实验室给予的第一份报酬:2000元。当时也是激动不已,原来好好做研究还能有奖金。

由于暑假期间表现不错,得到指导老师的肯定。研一期间,实验室依然给我保留了座位、电脑。只要有空的时间,就可以来实验室做研究。同时,实验室老师让我参与到一个新的国际合作项目,需要用半年时间完成。接到该任务后,把大量的时间投入的该课题中。第一学期结束后,该课题顺利结题。当然,由于表现不错,逐渐得到周边其他老师的称赞。由于,个人爱被表扬的心态被激发,使我更加爱上做研究。

第一学期寒假,还是没有回家。导师带着一位女老师来找我,看看能否帮助她解决一个问题。是她和别的单位签的一个合作项目,已经进行了半年。然而,还没能有很好的进展。接到新问题,也就是新挑战。我接连好几天晚上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实验室关门。大约半个月后,那个单位的同志(退休返聘的老教授)来实验室进行交流,希望指导完成这个课题。而此时,我给他看最新研究结果,他惊呆了。师姐用了半年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一个新手用半个月解决了。当看到那位老教授看我的眼神,更加热爱上了科学研究。

第二学期,还是留在实验室里面做些课题(上课时间外)。此时,实验室又有一个小的国际合作项目,适合安排硕士生做毕业论文。这个课题,应该是我独立负责的第一个课题。它的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完全由我完成。当年,日本住友生产的产品中,经常出现一个质量问题。他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就是缺少理论支持。由于有了前面几个课题经验的积累,我获得了很好的开始。课题中期汇报的时候,日本住友某所长当着导师面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我完成的工作比名古屋大学某老师同时完成的工作好(他们有时候也比较坏,同时安排两家单位做同一个研究)。同时,希望推荐我去大阪大学。这一切的一切,大大地提升了我的科研兴趣。于此同时,在清华的同学来信,希望和我合作撰写一本著作。按照他给的格式,第一次尝试写书。最后以第二主编顺利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也在此时,我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被领域重点期刊录用,虽然不情愿的被导师要求撤换稿件,但导师教我写替换稿的过程让我基本上领会了学术期刊的撰写。见到自己写的东西,被黑子白纸出版了,研究兴趣大大的被激发了。

由于这些,硕士第三学期,我留校工作,成为了实验室的一名新教师。由于硕士第一年,导师和他团队的深深影响,激发了我强烈的研究兴趣。逐渐成为一名学术新人,并被人关注。现在让回答:研究生的兴趣从哪里来?只能说,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报考前就都已经拥有强烈的研究兴趣,真正的兴趣不可能从书本上得来,也不可能看了那篇报道获得。它是在科研过程一点一点产生并积累,直到最后爱上它。

最后如果还要问科研兴趣到底是什么?补充介绍一下前些天我请假2个礼拜回国看病的情况。其中,利用两天时间回导师实验室完成了一项实验,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也没有他人要求,完全个人兴趣的一个实验。这应该就是真正的科研兴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62038.html

上一篇:为什么中科院培养的博士都去了高校研究所
下一篇:免费审稿是一种学术态度更是一种学术荣誉
收藏 IP: 203.219.217.*| 热度|

49 李学宽 赵斌 赵纪军 杨洋 黄林科 董志刚 褚海亮 赵建华 张红光 师应龙 谢玉江 周跃明 李双双 李红 牛丕业 张波 田莫千 刘军胜 陈学伟 方跃文 张文超 杨艳明 袁军法 李土荣 张亚黎 汪浩 肖海 张伟 傅蕴德 王恪铭 刘晓松 徐耀 王军强 徐长庆 仇文利 彭真明 曹俊兴 白晓冰 潘恒 邵忠 李志红 Araneae11ZX minnongda airuqi neilchau Materials123 JoneWang sciencebings shencheng19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