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43)

已有 2914 次阅读 2015-6-23 17:29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一五  管理碎事拾零:(二)从无事生非到生事减非

   我在刚调到新单位工作的时候,发现需要了解的情况很多,找我谈话的人也多,他们都想先入为主把他们的观点占领我的头脑。慢慢地,我发现有的人是打着关心单位发展的由头,说些扯皮拉筋的话,议论张三李四的不是。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在这些复杂关系中,强势者往往是抢先主动出击,用个很不恰当的词语,有的“恶人先告状”的味道。事情的主动方大部分是科研项目不多,文章不多,工作比较轻松,业绩不太突出的同志。而被动方则大多数是些工作比较忙、工作任务重、承担项目多、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志,他们因为受到了一些干扰或影响工作,不得不来找我们做解释性说明和要求帮助解决。

  我对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琢磨了好一阵子,觉得这可能是单位教师来源结构复杂,性格特点多元,能力水平差距所产生的(见前一期《(一)小权再平衡故事》),是人性的弱点反映。有些人受能力和条件限制,自知技不如人,要做到别人那样不大可能,又不甘心被拉开差距。世间有一种人,做不了什么实事,就用嘴巴撑门面,用虚张控局面,通过挑事和找麻烦,显现其存在和表现其不可忽视,不好惹,以争取地位和待遇。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些国外发达国家的人,采用公平的竞争方式,如果你干得好,我就要想办法比你干得更好,超过你。而有的国人的行为动机不太好,采用使绊子的阴损方式,以打麻将之方法处事,如果你干得好,我就要想办法阻扰你,拖住你,干扰你,破坏你。就是我干不好,让你也干不好,干不成,我得不到好,让你也得不到,最终和“我”差不多。这让我想到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中公平竞争者戴维和《正阳门下》中踏实做事的程建军处境。在我们这里,有些人根本还没有能力坐到麻将桌上,所以不存在想自己和牌,但是又不让他人上桌或打不好,更不让和牌。他们的做法多是损人不利已,而且是损人不损已,而他又有时间、有精力来做这些不花损人成本的事。我想单位要发展,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一要多做工作,帮助改进,使其尽可能释怀。二要想办法对症下药治理。

   我想起了一句俗语:无事生非。我这里想的“无事生非”,不仅仅是指无缘无故找岔子,制造纠纷;还指没有事做,就有时间去找岔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变单位现状,让做事的人少些干扰,安心做事,多出成果,多出成绩,我们从正面给专找“无事”的人做工作,建议他们去承担教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后来发现这样做效果不大,他们没有能力做到。思想工作不能解决他的专业和能力水平问题。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就要改变运行机制和分配方式,通过生事减非来改变无事生非。让工作不尽力,成绩不大,无事找非的人,和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人在分配上有差别,让其生非不干事就受损,促使他们也去找事,让无事的人从找茬变为找事,变为有事,事多了就少生是非。想是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这些人都是有生非水平,有人格特点和特殊个性之辈,你想让他受损,很可能给自己引火烧身,他会把是非和口舌都搬放到你身上来。因此,要有一个科学、公正和有效,并有一定堵嘴作用的办法来治理。

  首先,建立年终定量化和定性化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让不同档位的教师都应该完成相应工作量。把量化考核和水平评价结合起来,再把考核结果与聘任、津贴、加薪和奖酬金分配挂钩,在考核条件面前人人平等。而且把考核结果公之于众,既起群众监督作用,又加正向舆论压力。如果有人无事,拿时间和精力去生非,那他的考核可能过不了关,岗位、工资、奖金、津贴都受影响。为了减少分配改革阻力,保持稳定,制定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鼓励先进,保住底线。这个方案在办公会议上认真研究讨论后通过。在考核指标体系上,我们在有利发展,鼓励先进,约束后进上花了心思,设计方案要做到既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让干事的安心干事不受干扰影响,有利于学科和人才培养上水平;又要让无事的人无法闹事,有利于他们去找事忙乎,没有时间生非。

  其次,我们又把完成的硬指标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档,分档与个人津贴挂钩,拉开分配差距。其方法是:采用两口锅同时供饭:大锅饭和小锅饭。大锅饭保底——有饭吃。不动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和已有收益,国家给的不动,如基本工资和基本津贴等不动,即不减少所有人员原有收益的前提下改革分配方案。把保底标准定低,所谓保底就是国家给的那部分保障。只要基本合格以上就可以保底,都可以吃到大锅饭。小锅饭提高——吃得好。在考核指标面前人人平等,谁有意见谁去完成这些指标,照样可吃小锅饭。我们主要是在分配增量上做文章,增量是大家努力创造的,单位有自主分配权。一方面想办法增收和增额。增收是在抓好主业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分配奖励政策多创收;增额是争取学校按单位工作成绩多奖励分配额度。只有增加面粉,才能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把增量有选择性地用到导向性重点工作上,给成绩和贡献大的人员。对上项目,出成果,上水平,获奖励,教学优秀,学科建设突出的,我们加大权重,提高待遇,多拿津贴,具备一定条件加吃小锅饭。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增量”这一块比“基本”这一块要大得多,所以小锅的饭比大锅的饭多得多。

  第三,设立单项奖。我们把工作完成出色取得成绩团队和个人,如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奖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给予精神奖励和奖金奖励。一般来说,“无事”的人是难以得到这些东西的。这样一来,人员之间的分配待遇差距拉开了。同样都是教授,最多的每月津贴可以到5000元,最低的每800元,这个数可是十几近二十年前的事。拿得多的,觉得工作得到了认可,更加增添了积极性。拿得少的,压力很大,因为他工作量不满,水平评价不高,贡献不大。他不得不去想办法改变,有个别喜欢生非的南郭先生到处找项目,忙得焦头烂额,一塌糊涂,可还是没有找到“硬通货”,也不好再去惹是生非。他们忙起来了,生是非的就少多了。少数人达到考核基本合格都难,岗位受到威胁,自身难保,还哪有闲功夫去扯是非,况且在这种环境下没有生非市场了。他们知道有岗位,才有基本工资和基本津贴,保住了公费医疗和住房补贴等,把这些加起来,当时一个高职(教授和副教授)一年平均也有好几万元。所以设法通过考核,才能保岗位成了部分人的重要工作。听说有位先生想了一个自救的好办法,他把自己的工资拿一部分给外面一个企业,再由企业和他开展科研合作,签立科研项目合同,企业把“经费”转到学校来,于是这位先生有了科研项目,考核基本合格了,岗位基本保住了,待遇基本很低了。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去深究,只要不再生非就可以了。

  这样做下来的结果,第一是改变了单位的氛围,大家都去忙完成考核指标去了,没有了闲时,大大减少了无事生非,达到了生事减非的目的。第二是为大家创造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大环境氛围,干事的人更好干事。让南郭先生现了形,有苦难言,没有生非的时间和市场,只能埋头找事,低调做人,找不到事也只能似被火烧的乌龟一样——内部疼。只能从找别人茬变为找自己茬。第三,按贡献大小考核和分配,拉开了分配差距,调动了大家积极性。教师水平和整个学科的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单位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学科点的建设得到了同行和有关部门认可,获得了新的二级学科博士点,进而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第四,单位的整体工作业绩提升了,在学校的形象改善了,地位上升了,更受学校重视,进而提高分配额度和切块奖金,教职工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了。第五,有的原来事少的教师被逼找到了项目,形成了方向,工作走上了正轨,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他们也开始忙起来,脱离了生非队伍。

  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作为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的管理,保证学术自由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应是开放式的自由的激励为主的,计件式管理不是好办法,只能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产生效果,难以长远地促进学科建设和提高学术水平。我认为,做学问是无法量化的,量化可能导致异化,即使有些可以量化,教师的工作量最多也不能达到满工作量的70%,要留1/3时间给教师自由活动,让他们有时间做那些学校不计工作量的重要工作,如查资料、看文献、思考、充电、调查研究、前瞻、选题、总结和著作。另外,大环境制约了改革成效。学校不能真正把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紧密挂钩,所以原有的帽子(职称)和位子(岗位)一般二级单位无法动,院系只能在待遇上做原子振动式文章。


2015年5月9日初稿,2015年6月23定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288-900055.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41)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44)
收藏 IP: 221.234.234.*| 热度|

4 陈学雷 董焱章 孟佳 科苑往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