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传道士与知识分子,启蒙运动的队伍缺一不可——简单一答。

已有 2503 次阅读 2016-7-24 13:3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一代代传道士抛弃原本可以享受的安逸生活,来到蛮荒之地,用自己的知识和信仰,点燃了一个个新文明的火炬,他们如同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世界。

        翻阅历史,我们依然可以很清晰看到,一位位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思想照亮了周围,让社会的中上层得到启蒙,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然而,当郎世宁在弄臣身份中蹉跎一生,当斯宾诺莎被世俗底层视为叛国者的时候,思想者们隐隐约约地注意到了什么。

       没错,知识分子的单薄,而非软弱。            


                              一  启蒙真的是提供无限可能性与大视野么?  

                                 

       在阶级社会中,低层民众缺乏的是整个视野,从生产方式层面到形而上层面,因此对于启蒙运动,对于马斯洛需求中生存、安全、社交尚缺乏保障的低阶级者来说,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启蒙;

     ————————我们从无数当代案例中可以看到,仓廪足而思礼仪的古训并不适合于人格缺陷的阶层。在当代农村和城郊,各种富裕起来的底层人并没有自觉动机去思考,沉湎于吃喝嫖赌中,道德并未因此因低层需求满足而提高甚至大幅下滑;在文化基础较为扎实的古代,富裕起来的地主商人们同样是沿着文化路径,去寻求修路捐桥办学,和升官耀祖,最多就是超脱于美学,而罕有走向超越博爱的道路。


      对于马斯洛需求中尊严与信用、自我实现、审美与超越缺失的高阶级者来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重点启蒙,从逻辑上应当是正确的? 在东方世界历朝历代,贵族腐化的问题更为严重,尤其是“暴发户与血酬获利者”。

 

    结论:启蒙运动的内容绝非某毛左()所说的:是个体的自由和解放。而应当认识为:正如自由主义是一种形式与趋势,必须扎根在某种文化体系上进行重构一样,启蒙运动同样是一种形式和趋势,同样必须扎根在文化基础上进行重构,而重构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科技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共同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文化物种与生境多样性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文明逐渐从自然伦理,发展为契约伦理、正义伦理,乃至最终的盖亚伦理。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破解中国自由主义理论系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四大部分)缺陷的关键所在。从这点就知道,启蒙运动并非西化运动,而是广义生态工程视角上的伦理升级运动。


     如何走出低层次的新儒家和自由主义之争,能否对二者进行超越,是人文学者从2002年至今一直在进行的工作。

     在启蒙运动过程中,精英由于其创造性或管理效率,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

     科技资源与文化资源必须依附于人的创造,而个体阶级出身并未能否定其是否能成为精英,这是最初民粹主义的雏形思想。而非后来民众无理智的反精英乃至与东亚流民思想融合的内涵。

     

     那么,根据生态学原理,优势物种与物种多样性;以及整体生境与小生境多样性,就很自然地共存了。在社会学领域,罗尔斯于上世纪后半叶提出了“正义论”,在经济学领域,科斯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二者均暗合了生态学理论,从而迅速为现代文明接纳。进而,本妄人(非主流民科)提出了广义生态工程学雏形,意图在此基础上,探索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遵循“天道”的全面融合并铺开的可能性。我并不指望大部分知识分子能懂我,故前两天开始争论的时候有旧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我也不认为我一定能成功,故一向自称疯子、民科。



     另外可知:启蒙运动在西方,是对本我和自我的补全,而在缺乏灵之超越的东方,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全面重塑。


                                     二启蒙运动的工程性


       (待续,我不会写多,不然敏感。结论之一就是标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992504.html

上一篇:谁会有办法构建亚细亚中世纪经济学?
下一篇:呃,反对启蒙运动的,不上来打了么?
收藏 IP: 36.251.128.*| 热度|

5 李颖业 柳林涛 姚伯元 XY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