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现在的博士生,尤其是正在为博士毕业论文发愁的博士生看到下面这段话,心里会做何感想?
“1924年我将我的博士论文提交给巴黎大学,在论文中我提出了关于波动力学的新思想。(导师)朗之万将我的论文送给了爱因斯坦。稍后,1925年1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向柏林科学院递交了一篇论文,在文中他强调了我的博士论文中的基本思想的重要性,进而演绎出许多推论。爱因斯坦的这篇论文引起了科学家们对我工作的注意,而在这之前我的工作鲜为人知。”
爱因斯坦(1879—1955)
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得到爱因斯坦的大力赞扬,不仅仅是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爱因斯坦对这篇论文的评语是:“天才的一笔”,“揭开了大幕的一角”。这些已经足够让这位年轻博士生激动的了。但是更激动的事还在后面,爱因斯坦亲自提名他以这篇论文作为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并且在1929年,诺奖委员会将当年的物理学奖真的颁给了他一个人。他就是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波动力学的创始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借博士毕业论文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是《量子理论的研究》(Recherches sur la théorie des quanta)。下面,我们简单叙述一下他的生平和获奖经历。
路易·德布罗意(1892—1987)
塞纳河畔的迪厄浦,德布罗意出生地
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1892—1987),法国公爵,德国亲王,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德布罗意家族是法国名门,先后产生了许多元帅、部长、大使,德布罗意的祖父雅各曾经担任法国总理,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小德布罗意早年钟情于历史和文学,曾打算将来主修历史,继承祖业。但是,在取得巴黎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后,他又专攻了一年法律,很快他又被科学哲学吸引,这使得哥哥莫里斯很担心他会在事业上摇摆不定,一事无成。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阅读了庞加莱的著作后,德布罗意从科学哲学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从此立志献身科学,并与哥哥一样成为著名科学家朗之万的学生。一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被分派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战后回到巴黎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他对当时正方兴未艾的量子论很着迷,从相对论出发思考玻尔原子模型的问题,根据普朗克量子计算方程与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出电子的内在频率,从理论上证明电子运动时伴随有相波,后人称其为德布罗意波,其波长公式为:λ= h/mv
法国科学家庞加莱(1854—1912)
晚年的德布罗意(右三)和哥哥莫里斯(右二)
1924年11月,答辩时,包括朗之万在内的四位委员都被震惊了,但是却提不出任何理论上的反驳,答辩委员会主席佩兰最后问道:“怎么用实验证明这些波?”德布罗意胸有成足,回道:“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可以。”论文获得一致通过,但是几位委员并没有完全认同的勇气。朗之万在签署了通过评语后将论文副本寄了一份给爱因斯坦。随后,正如开头叙述的那样,德布罗意不仅赢得了爱因斯坦的赞扬,而且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的导师朗之万(1872—1946)
反观我们当下的博士质量,每年产生大量的博士论文,却没有一篇具有世界级影响。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下的博士论文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德布罗意一篇。近日屠呦呦以三无科学家的身份获得诺奖,更让人对我国博士培养质量和培养体系产生质疑:问题到底出在哪?
《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
《中国博士发展状况》
《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本期编辑:吴卫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