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早上起来,打开手机,在微信朋友圈内看到了远在德国学习的蒋静同学发布的一条最新消息;“请允许我激动一下!硕士阶段的工作被PNAS接收了!感谢所有为这篇文章做出了贡献的人,尤其是卢老师,你帅呆了,酷毙了!”微信附上了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接收函,上面显示的论文题目是: Leader emergence through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这是蒋静在北师大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一项工作。她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另一项工作“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年)上。
看到这个消息,我情不自禁的立即在微信“评论”中给蒋静写了回信:“刚看到你这个好消息,真为你高兴,也为卢老师和整个语言组高兴。祝贺你,更要感谢你,并代表整个课题组祝贺和感谢你!”
为什么我会为这篇论文的发表感到格外高兴?
第一,蒋静的论文是她的硕士毕业论文。记得蒋静刚入学的时候,还是一位稚气十足的年轻姑娘。我们一同去上海参加中国心理学会第届全国学术会议。在火车上,她给我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学历。当她第一次在大组会上做文献报告时,因为内容较难,大家提出的问题比较多,她觉得报告不成功,下讲台后就泪流满面地哭泣起来。不过,以后每次报告都能看出她的提高和进步,她的笑脸也就逐渐增加了。经过短短3年的学习,她以优秀成绩通过了硕士毕业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派往德国马普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攻读博士学位。这次由美国PNAS接收的论文是她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我校一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竟然达到了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发表水平,不但显示了她个人的才能,而且也显示了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和蒋静过去的老师,看到实验室的发展和她健康地成长,怎能不让我高兴。
第二,蒋静的论文导师是卢春明博士,是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一位我们自己培养的“土”博士。2003年,他从东北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了北师大心理学院,在我的指导下,开展了口吃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由于他刻苦努力,肯动脑筋,是实验室的“常委”,外语也很出色,在入学后的第三年转成硕博连读。2008年留在实验室工作。2009年后,他连续多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成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他还特别注意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固、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关系,虚心向国际同行们学习。在他合作的外国教授中,有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也有在国外工作的华人学者。在刚刚由PNAS接收的这篇文章中,第二作者陈传升教授,就是我们长年合作一位朋友。这些朋友的帮助也是他成果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看到他的成长,一步步走向研究骨干的过程,内心也无比激动和高兴。
第三,语言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是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传统优势研究方向,在实验室的早期建立和发展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语言组的研究也有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实验室相邻几个研究方向的飞速发展,语言组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原因之一就是,在别的研究方向上都有Science、Nature、PNAS和Neuron等刊物文章,而语言组缺少这样的文章。在今年一月份召开的实验室学术年会上,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现在在卢春明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蒋静的论文由PNAS接收了,实现了语言组顶级刊物论文的突破,这个变化来得这样快,这样突然,自然会引起我的惊喜。
第四, 2007年,一位从德国回国工作的老师在员工食堂吃饭时,谈到研究合作问题。这位老师是研究磁共振技术和方法的。他说,我们懂技术,但有时缺少研究思路,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我们的问题恰恰是,有时有思路,但不知如何去实现它,因此两部分人的实质性合作非常重要。回到家里,约有所悟,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公式:好思路+好方法=好文章。以后我在校内外的多次学术报告中,都反复讲过自己的这个想法。蒋静等人的文章用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研究了领导者形成过程中的神经活动同步效应以及语言交流在其中发挥的的重要作用,就是创新思路和新技术的密切结合。以后我再讲这个问题,又多了一个我们自己的案例。
两年多前,蒋静被派往德国留学。从她的微信留言中,常常能看到她一人在外孤独、无助、囊中羞涩的困难处境,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压倒她。当论文被PNAS接收后,她第一个想到了自己的导师,并深情地感谢自己的导师。她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同样会感染我们大家,提升我们为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句话描述我现在的心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