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我就开始关注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科学问题:说话早晚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不是受到文献的启发,而是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中得到的。
我很快就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工作,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遗憾的是,在研究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后,我们一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便中途放弃了这项研究(见博文:我们的这项研究为什么中途停了下来)。后来,我读了2010年发表在Brain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Early and late talkers:school~age language,literacy and neurolinguistic differences。作者是美国New Haven的 Haskins实验室、耶鲁医学院和耶鲁儿童研究中心的一些学者。研究采用了174名4岁10个月到12岁8个月的儿童为被试,结果发现,口语和书面语的测验成绩都是,早说话者的成绩最好,晚说话者的成绩最差。在早说话儿童中,说出双~三词句的平均年龄为1•2岁,后来有言语疾病的百分比为9%,被诊断为阅读困难的比例为7%;说话适时的儿童,说出双~三词句的平均年龄为1•5岁,后来有言语疾病的百分比为12%,被诊断为阅读困难的比例为4%;而说话晚的儿童说出双~三词句的平均年龄为2•5岁,后来得言语疾病的百分比为67%,被诊断为阅读困难的比例为30%。研究说明说话早晚对后来语言和阅读都有影响。相比之下,人家的研究发表了,而我们的研究停了下来。想起来真可惜!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教训。研究工作中有了一些好的想法,就应该坚持下去,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关于说话早晚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系,我觉得至少有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第一个是,说话早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由基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或者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大家的说法很多,但真正的科学依据并不多。第二个是,说话早晚对后来的语言和阅读发展有何影响。目前只有一篇文献探讨过这个问题,结论倾向于说话早晚对后来语言和阅读都有影响。但这篇文献在设计上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说话早晚对口语和阅读的影响可能不一样。这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帮助说话晚的孩子开启他的语言功能。现在网络上可以查到很多建议,大多是依据父母和幼儿教养员的个人经验,既不规范,也无法真正检查训练的效果。此外,如语言发育的性别差异问题,训练的最佳时期问题,也都值得研究。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也是广大父母和教师迫切希望了解的一个问题。
最近从网络上看到一个个案,给了我新的启示。
据德国媒体的一则报导称,一位年仅9岁的少年维塔利-尼查夫,受聘为乌克兰切尔卡斯大学的历史系客座讲师。由于个子太矮,他不得不站在椅子上讲课,以便他的学生们能看到自己。他身着得体的黑色西装,一边讲课,还一边用教鞭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比他大许多的学生们表情严肃,丝毫没有因为讲师的年龄而不认真听课。(见下图)他正在讲授的内容是1237年蒙古帝国的铁蹄是如何横扫欧亚大陆,下一节课的内容是基辅罗斯公国,一个与拜占庭帝国同时期存在、而在蒙古入侵过程中四分五裂的国家。据乌克兰切尔卡斯大学的校长介绍,维塔利-尼查夫是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的知识面广博得让人惊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乌克兰的历史有充分了解和深刻见地,足够成为历史系的教师。他的讲课得到学生很高的评价。一名学生说:“老师对于历史细节的记忆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他对许多历史大事的具体日期能倒背如流。”
但是,就是这位堪称神童的9岁少年,在幼儿时竟是一位口语发展迟缓的问题儿童。据他母亲介绍,维塔利-尼查夫从小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3岁时开始说话,爱玩计算机游戏。但同时就开始了阅读的历程,而且一旦开始阅读,就停不下来,任何历史、地理、百科类的书籍都能让他爱不释手。
这个近乎奇特的个案,让我联想起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些故事。我从网上读到,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说话时间也明显晚于一般的孩子。有人说,他5岁才开始说话,有人说他开始说话的时间是4岁,也有说是3岁或2岁半的。还有人说,爱因斯坦在两岁半时说过的第一句话是:“它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它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以后就沉默不语了。一两年后才开始说“这啊、那啊”等等。我没有花时间去核对这些说法,但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是一位说话晚的孩子,但以后他却成就为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中,一个特例往往可以推翻成打的现有理论。德国媒体对维塔利-尼查夫的报道,比较简单,许多重要的细节很不清楚,因此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是从现在知道的情况来看,对我们研究说话早晚与语言能力后期发展的关系,也有重要的启示。首先,说话早晚对后来口语能力的预测作用,并不很准确。从报道中我们看到,维塔利-尼查夫的口语比一般孩子发育迟缓,但是语言的闸门一旦打开,他的口语就快速发展起来,最后甚至超过了说话早的个体;其次,说话早晚也难以准确预测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些人说话晚,但阅读能力仍可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的发展,就像个案中的维塔利-尼查夫一样。再有,说话早晚也难以准确预测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这个问题同样是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关心的问题。从维塔利-尼查夫的个案中,似乎也找到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说话晚的孩子,其记忆力和理解力可能得到超常的发展。我这样说,并没有否定Haskins实验室、耶鲁医学院和耶鲁儿童研究中心的那些学者的研究工作和结论。也许,他们的研究对于一般预测语言能力的后期发展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但现实的问题往往比“一个”研究所能回答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既然存在例外,那么说话早晚对语言能力后期发展的预测效率及其内在机制,就还是一个未解的谜,值得大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希望有机会还能进行这个研究,哪怕是参与一点讨论也是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