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了近100分钟看完了昨天被疯狂刷屏的专题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10多年前上大学,就非常熟悉这位致力于用火柴安静之光点亮心灯的地方电台节目主持人温婉知性的语言风格,新闻调查不失平和、不乏调侃,略带忧伤和淡淡的喜悦。
尽管有北大、清华、科学院实验室等数据的支持以及央字头部委的真实访谈,毕竟柴静不是雾霾领域的专家,有些科学性质疑是正常的,甚至还招来主观论、维稳说、假爱国等批评。但这段集实地测试、人物走访、历史变迁及人文责任于一体的深入探究真相的视频,特别是临近结尾处一段独白给观众带来了心灵共鸣和震撼:“……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此时此刻,说的内容并不重要,是否说对了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撕开了雾霾的社会面纱,唤启了匹夫担当之责。这份耗时一年,自筹经费的调查报告,甚至比许多国家级重点课题的成果意义和社会影响更大。
引人深思的问题是:
1.为什么在常规影视宣传中,我们很少看到类似生动和深刻的片子?
(邹振东:为什么是柴静,而不是CCTV? http://news.ifeng.com/a/20150301/43243039_0.shtml#_www_dt2)
2.本该是由某部门拍摄的这部宣传教育片,为什么却是公民出于良知自费来拍,唤起了民众关注?部门无为还是管理缺位?
3.追求真相是否导致负能量?一个自信成熟的社会应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真相、良知与责任相通,爱己、爱家与爱国相融。穹顶之下,芸芸众生:“可以没饭碗,不能无责任;可以没拨款,不能无担当;可以遭非 议,不能无良知;可以没回应,不能无作为”(刘雪松:穹顶之下的柴静与我们http://blog.ifeng.com/9227468.html)。
4.问题管控为什么总是亡羊补牢而不能未雨绸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