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lo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nlongwang

博文

关于数学建模比赛,我也有话说 精选

已有 16534 次阅读 2014-5-30 07: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学习, 能力, 数学建模比赛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林贤祖老师的博文特大喜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被中国人完全占领了! ,言辞辛辣,铿锵有力,反讽怒骂运用自如。我就不摘抄了,有兴趣可以点上面的链接。有些评论更是不堪,让小弟我瞠目结舌。

 

我自己揣摩着,林老师可能是看不惯有人(也许是老师)夸大比赛成绩,把成功参赛都当作得奖。也看不惯有些队伍不守规矩,找其他同学,甚至老师来助拳。闻者足戒,闻者足戒。

 

我不好说林老师说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发生,但是此类事件是不是普遍现象,我想讨论讨论。

 

先说说比赛规则吧,简单地说,就是三个本科生72小时内交一篇论文,试图解决一个很现实的开放性问题。比如,汽车调度,人口预测,资源分配,交通灯设置,医疗政策。。。当然,一般人三天也做不了特别深入,但是,也有不是一般人的组。我个人觉得得国奖的论文比一般的会议论文要厉害。如若不信,可以看一下历年国赛得到国奖的论文,佳作甚多。

 

然后再说说为什么我不喜欢林老师的博文。

 

首先,我承认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得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林老师想通过这些数据表达什么呢?是想表达因为中国人参赛多,一等奖特等奖的含金量就降低了么?这在逻辑上说的通么?8000+的队伍,不到20个特等奖,很难的吧。我想这么说,这几十个拿特等奖的学生,绝对是稀缺资源。他们研究生不论是去美国,还是在国内,都是进牛校牛组的材料。去公司,那估计也是很top

 

其次,数学建模比赛带给学生什么?知识,能力,还有友情。我是07年夏天参加的我们学校办的数学建模夏令营,先是免费上课,后来隔几个周就搞一次模拟。上课的时候,理学院的老师讲的很认真。我对一些相对高级的数学工具的接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上课的时候,老师会简介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优化,模糊数学等等。诚然,都是给个大概印象,知道这些东西能拿来做什么,不会深入解释原理。每个组还有个教练,几个周就模拟一次。有老师出题,学生们都要在三天内交出自己的模型,从建模到分析再到仿真,一个都不能少,不比写paper简单。

 

总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在那年夏天都付出了很多。我们没有拿这些时间吃喝玩乐,却在大热天的挤在一个房子里听晦涩难懂的数学。不知道有多少个晚上,多少个周末都在熬夜看书。教练也很辛苦,要讲课,还要改我们写的“论文”。

 

参加过数学建模比赛的朋友应该都跟我有类似的体会,得奖不是写博文写出来的,是N多个晚上不睡觉,看书看出来的。别的不说,光参加比赛的那三天,就是疯狂学习,查资料,写作的72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基本上三天就只能睡5个小时。

 

还能收获友情,找队友不能光看能力,还要看能不能合得来。据我那几年的观察,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好朋友。

 

第三件事,得奖的同学应不应该保研?按09年前西安交大的规定(似乎现在还是这样),国内比赛的国家奖和美赛的一等奖特等奖可以保研。因为这两个奖我都得过,我知道对一个大二大三学生来说这有多不容易。我觉得这个规则很合理。因为国赛比美赛难,我就只说美赛,一个队伍如果能进前15%,至少说明三点:他们的建模能力不错,他们的英语写作至少有6级水平,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三个人能吃苦,还有团队精神。此外,数学建模也需要程序设计能力,虽然不多,但也需要比一般的本科生高一点点。

 

据我观察,这些能拿好奖的学生,都很符合我对“研究生”的理解,甚至更高。可能是因为层层选拔的缘故,当时参加比赛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我们学校最适合做建模的一帮人。七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觉得他们很厉害。有几个人,现在飞的挺高。

 

再说说老师在比赛中的角色吧。老师的贡献大多来自比赛开始之前,比如上课,组织比赛,改paper真正开始比赛之后,三个人三天几乎不睡觉的工作量,就算老师来了,能有多大帮助?而且一个老师带不止一个组,分身乏术。当时我们的情况是教练是精神上的鼓励多一些。还有就是有些杂事比如说图书馆的书借不到了,要换房间啦之类的,可以找教练。总之,有人说“都是教练在做”,“本科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花瓶”。我觉得不可思议。

 

既然是自己写博文,我就再说说我们当时的经历。我特别想感谢我大二那年的教练,R老师。虽然她可能已经记不住我了,但是她当年在我们一开始不得要领的时候没有把我们刷下去,还是让我多年一直对她充满感激。

 

我现在想想上大二那会,还真是比现在有激情。熬夜做比赛,72小时睡5个小时。现在读博士是让自己在一个狭小领域里钻的更深了一些,比如我现在做研究用统计的模型很多,可当时就不仅仅局限于统计这一块。我还记得拿了美赛一等奖之后,学校给我们三个人一共5000块钱,转眼挥霍一空,那感觉真是非常非常好。

 

以后要是还有这个比赛,而且我还能在学校混口饭吃,我就毛遂自荐去当教练。我0809年两年参加美赛,都没拿到OUTSTANDING,耿耿于怀。

 

最后,我想问问那电子制作比赛和ACM程序设计比赛呢?也是花架子么?反正我觉得数学建模不比电子制作轻松。

 

还要补充一点,我上大学的时候,每个高校能参加美赛的队伍数目是确定的,比如西安交大是7个。后来某一年之后,参赛队伍数目没限制了,只要愿意自费交钱,自己租房子,学校也乐意更多的队伍参加,得奖了学校也高兴。可能这就是后来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吧。不过我觉得,不管多少中国人参加,能拿一等奖的都是好样的,二等奖也OK啦。

 

PS:参加过建模比赛的同学或者指导过建模比赛的老师,估计都明白我的意思。今天看林老师又写了一篇类似的博文,再考虑林老师上一篇博文的推荐人数和阅读人数,我就慌了,于是赶紧写一篇正正名。可不敢为了得个好名次,拼了小命还被人说是“花瓶”。

 

那年一起参加比赛的队友,真是好兄弟,一辈子的朋友。


我真不知道数学建模比赛又惹到谁了,这也喷?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奋勇拼搏也要被喷?陆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4263-798846.html

上一篇:如果我是GE同学我会怎么办
下一篇:高考成绩不一定是正态分布
收藏 IP: 69.117.190.*| 热度|

34 曹聪 强涛 张学文 文克玲 李天成 丁甜 梁进 霍艾伦 赵星 窦贤明 连坤雷 胡努春 赵斌 任国鹏 赵玉良 王春艳 尤明庆 李浩然 曹俊兴 李宇斌 秦承志 刘玉胜 刘洋 QDA2012 biofans yaowanli shuxuewangzi zhxftcl1 alas123 linhongye zhyzh jiareng cyllcz Vetera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