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梦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金梦玉

博文

荐女一文祝写作转向

已有 4735 次阅读 2007-9-25 16:4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原文]

珍珠鸟

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有一束乾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小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吊兰,那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虽然看不清楚,甚至连笼子也看不出,而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却从绿叶中不时地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惊动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而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直视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吆,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又赶忙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仍然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这小家伙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跳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细微的嚓嚓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空茶杯里,隔着透明光亮的玻璃瞅着我。它不怕我突然把杯口捂住。是的,我不会。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香!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九八四年一月天津

 

[赏析]

《珍珠鸟》(冯骥才)的全文赏析

题解:本文文字简洁,隽永耐读,使读者在随意的阅读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书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作家介绍: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冰心说冯骥才《珍珠鸟》:

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文章,“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

他开头一句就是“真好!”因为朋友送他一对珍珠鸟。他没有把这一对“怕人的鸟”挂在空荡荡的屋子当中,而是把笼子挂在窗前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的浓阴里,使它们感到清幽、安全而轻松自在。

窗外的阳光,通过吊兰的密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只见有“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他没有扒开叶蔓延去看它们,但他们就这样地渐渐熟悉了。

美丽的故事,还在后头。“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一只雏儿出生了,他更不去惊动它们了,只如常地添食加水……

不久,一只“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的小珍珠鸟,从鸟笼的疏格里钻出来了,它欢畅自由地在他屋子里飞来飞去,随意地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因为“我不管它”,它最后就落到他的书桌上,越来越近了。

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它用嘴啄着他的笔尖,他用手抚着它细腻的绒毛,他们就这样“无猜”地友好着。

终于有一天,它竟然落在他的肩头上睡着了,“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于是美感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

 

中学生说《珍珠鸟》:

有关和谐么?2007-05-28 11:11:16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散文。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人与鸟的生活。当它们飞出笼后,发现四周并没有人伤害它们时,于是它们便逐渐胆大,很快“就在屋里飞来飞去”,并“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时间久了,它们胆子渐渐更大了,有时竟然敢落到主人的书桌上。它们先是远远地,“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最后,当它们确认主人丝毫不会伤害它们,并常常抚爱它们时,它们便更无拘无束起来。一日,一只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在这篇文章最后,作者由写人与鸟的趣事,挖掘出了人与人相处的道理,作者告诫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我来评论(共 1 条)

因为这篇课文很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冯骥才的细心照料下,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说明任何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表达了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更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说实话我很羡慕冯骥才,它能和动物相处那样融洽。能不喜欢冯骥才的《珍珠鸟〉吗?

[说明]

以上材料皆来自网上。缘由是看了女儿2007924的一篇随笔,从优美的文笔中感到,女儿如果进一步提高,则需要学习把细腻感受和思想藏于记事即景的文字中。女儿的全文如下:

初三有话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素菜,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在深秋的午后,拉开窗帘,和暖的阳光倾洒在身上,我默念着你的诗,忽然觉得温情洋溢。海子,你在天空还好吗?

你一定飞得很辛苦罢,为了那个梦想的地方,你甚至献出了自己鲜花般灿烂的生命。

然而,我渐渐明白,你真的从未后悔。我从你流畅而铿锵的语言中看到了你的执著,你的勇敢,你的可爱。在通往理想的途中,你卖力地飞着,不在乎能否到达终点,只是一个劲地付出,不懈地努力。

是的,在浅蓝的天空中,我似乎看到了你的微笑;如丝的微风里,我似乎听到你执著的声音:“不,我从未后悔!”

你,在无悔地飞翔着,永不停息地飞向自己的梦,即使孤独,即使寂寞。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想必是快乐而充实的罢。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持着你呢?是信念罢,对,一定是它。花开有梦,当我们还是一粒种子时,就在渴盼盛开成一朵沥血的花朵。或许,这正是信念吧。

初三,我们正经历着海子一样的飞翔。那种忙碌的充实,紧张的快乐,又蕴籍着淡淡的惆怅。每天,都如彩虹般绚烂,阳光般温暖。在甜甜的憧憬中,更兼有一份温馨的享受。

有梦,继而无悔地飞向它,无论甘与苦的轮回;相信,终会春暖花开。这是初三对我说的。                                                      2007924

 

阅罢女儿的文字,深深为之打动。在那一瞬间,一名初三中学生,在繁忙、沉重的学业中昂扬地仰望天空,渴盼放飞梦想的坚毅神情,展现在眼前。我仿佛感受到女儿午后拉开窗帘时内心的快乐和希望。是的,女儿刚进入初三年级,就深切地感受到了初三的不同往昔,但,她没有颓丧,更没有忧疑。从这篇文字中,我看到了女儿在紧张与忙碌中,反思并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绚烂和温暖,尽管初三这个年级有着那么多的压力和惆怅。

这是一种宝贵的力量,是一名初三中学生自我认知不断提高的表现。这也是我最感欣慰的地方。

从另一侧面,我也看到了女儿文笔的进步。就在上半年,女儿有篇作文,尽管文字俏丽,但更多的是空洞的华丽,少了点内心深刻的感受和体验。那时,我一时还找不到更贴切的方式指导她,只是说文字要实一点,不能光看表面的华美,堆砌不实用的形容词。我还比较了一份她的同学的作业,虽因词藻绚烂受到老师的好评,但内容空洞,在我的课上读出来,那么地别扭和难受。这样的做的目的,是想提醒女儿,好文章是描摹现实的,是心灵感应的流泻。

这个月的早些时候,女儿电话中问我,文章如何才有思想?这个问题,让我对她写文章的观念有了新的看法,我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她写作的一种转向呢?

从今天这篇小文,我看到了女儿写作的观念的开始转向。文章文字细腻,心绪绵密;不再是单纯追求词藻的华美,刻意堆砌无用的形容词。而是超越文字的表象,试图从心灵中捕捉生活给与她的刹那间的感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态度与创作观念。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在于生活给予心灵的启迪。文字不过是这种启迪的纪录而已。

当然,初中生因为涉世不深,生活向他们展开的酸甜苦辣还很浅显。但是,创作的规律不会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浅显而剥夺她(他)的感受和体验;恰恰相反,上帝正可能因为她(他)的敏感和深切,而赐予她美妙的表达。对生活熟视无睹,再怎样经历丰富,也难以赋得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更不能迸发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由此,我更深一层地想到,女儿文字表达的转向,应当明确地转向何处呢?又如何让正在体验着文字的酣畅与俏丽的她,明白向何处去呢?

我想到了冯骥才的《珍珠鸟》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我初识此文在1985年,至今,已阅读过很多次,也向很多人推荐过它。还记得有位企业家在年终表彰会上,引用了这篇文章结尾的那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为什么它那么深深地打动了我和那些像我一样喜爱此文的读者呢?我想,不仅仅是文字优美,而是在细腻、酣畅的文笔下,叙述着“我”与鸟的熟悉往来,更是在自然真切的叙述中流泻出涌上心头的那份“美好的境界”。

这才是写作的楷模。

此文也可以提供写作的奥秘。看,在描写小鸟的安闲、自在的时候,“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哪里是在写鸟,分明是在写人呢。这是把真情灌注其中的结果啊。

撇开这些,写景也是值得学习的。笼子挂在窗前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的浓阴里;窗外的阳光通过吊兰的密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小珍珠鸟慢慢地成长,培育了鸟与人的和谐境界。文章正是用生动的文字创作出或者说再现了作家生活其间的和谐氛围。

因此,我从《八十年代散文精选》中找到了此文,并从网上下载了其他材料。在梳理材料的时候,发现了此文书上和网上的错讹,一并进行了校对。

我郑重地把它推荐给女儿。

2007925星期二,农历中秋佳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7-7820.html

上一篇:第二章 新媒体发展现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