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该过早忘记侯学煜(2)
蒋高明
(三) “大农业”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侯学煜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并不否认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但是,从区域观点出发,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联系的,农、林、牧、副、渔构成了特殊的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的理论基础,也是目前提倡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他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除无人区外,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只是受人工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侯氏依据生态系统原理以及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大农业生态原理。该理论不仅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对现代化生态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分工领导科学院的聂荣臻副总理,通过科学院副秘书长谢鑫鹤请侯学煜就农业工作提出意见。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的《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侯学煜等,1963),经有关部门呈报了中央高层。毛泽东、周恩来等阅后,指示加印4000册分发各省领导参考学习。这是侯学煜提倡“大农业”思想的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呼吁国家要充分利用15亿亩耕地以外的大农业自然资源。
1979年初,侯氏受科学院学部邀请作报告,他用在全国各地拍摄的彩色幻灯片说明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并指出中国山多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发展立体大农业,搞多种经营,按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南方的丘陵和有计划地营造西北防护林体系。这篇报告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见》为题,发表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农业思想讨论”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革后期,针对全国性的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做法,侯学煜又向中共中央呈送《怎样解决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文,正式提出了“大粮食”观点,即凡食物都应该称作粮食,玉米、小麦、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蛋、奶、鱼、肉、虾等都是“食物”。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农业经营不能仅限于“种植业”的禾本科粮食作物,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即“大农业”。因此,那些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填塘造田的做法应当立即禁止。中央书记处讨论后,指示将他的文章发表在1981年3月6日《人民日报》上,题为《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4月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多种经营”的指示,纠正在发展农业政策上的错误观念。
1984年,侯学煜出版专著《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全面阐述了他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为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四) 大自然是读不完的天书
侯先生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敏锐活跃。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他诲人不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不少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知名科学家、院士、教授、研究员。侯先生不仅是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组织者。同时,他还具有侠胆义气。1945年3月,在贵州普安山区考察时,同行的古生物学家许德佑、马以思、陈康遭土匪袭击而丧命。事后,他经历千辛万苦,向地方政府交涉,追捕土匪,最后使土匪全部落网。在山林深处,他找到了已经腐烂的科学家的遗体,掩埋后带者他们采集的标本和调查记录,踏上了归程。
侯先生意志坚强,富于奋斗精神,对人真诚,直言不讳,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农业学大寨”的全国热潮中,侯先生敢于就“以粮为纲”做法向中央建言,在当时的环境下实在难能可贵。侯先生预言大型水利工程必将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失衡,因此,他拒绝在三峡工程论证书上签字。
侯学煜十分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曾向中共中央提出西北发展农业的意见,特别提出防护林的营造应注意土壤环境的变化,要因地制宜。从1984年起,他在调查农业植被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先后调查了柳州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柳江河,包头钢铁厂的氟污染,苏南乡镇企业的污染,黑龙江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等工业的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山东维坊市郊区农村的污染,四川和福建沿海的环境污染,安徽巢湖的污染等,写出的调查报告都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
他多次代表国家或我国科学界到国外出席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他的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生态地植物学界的普遍好评,为我国生态科学和资源科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所著的《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一书被列为日本著名生态学家昭田真著作的主要参考书之一。1956年他在巴黎国际土壤学会议上发表的《中国植被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一文被世界各国有关学者经常引用。
他重视实践,爱惜时间,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从不盲从,工作认真负责,孜孜不倦。他不辞辛苦,直到年近八旬,仍坚持野外实地考察。他同各国科学机构和科学家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陈昌笃, 2003)。他无愧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植物生态学家、地植物学家、土壤学家、环境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称呼。
1991年4月16日,侯学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讣告上写着:“他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而竭尽了全力。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一生。他一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乃至世界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人民日报》发表《深切怀念侯学煜同志》文章,悼念文章这样写着:“侯学煜同志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一位对中国科学事业尤其对环境保护事业充满热情的活动家,这是中国的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唯有加倍的努力,多做工作,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愿望,无愧于我们为之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
“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天书”,这是侯先生勉励同事和弟子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至理名言。侯先生带过许多研究生,在他的许多教导中,大家记得最多的就是“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去读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这充满着深厚哲理的名言将激励着新一代中国生态学工作者为了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在自然、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新的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