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读了施一公老师写的关于饶毅老师的文章,真心感动。这篇文章也和昨日邢志忠老师《诺贝尔奖背后的真挚友情》相互呼应。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学术界“F4"的例子(取自《哲学早餐俱乐部》(Philosophical Breakfast Club)一书)也是一个经典。
我想我是有些江湖义气的,最喜欢志同道合、英雄惜英雄的故事。虽然在学术上还是一无所成,但这些年耳濡目染的学术经历,让我深深的了解到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重要性。“文人相轻”也好、“同行相轻”也罢,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术工作不再是闭门造车,需要宽广的胸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当然,获得术业上的朋友也是需要“日久见人心” 的耐心和“慧眼识英雄”的敏锐的。施一公老师写的真切:对一个人的认识是可以随时间改变的,不能有根深蒂固的成见,要就事论事。
我有几个"至交“,相识从本科开始,起先也有对方看不上的毛病,但是瑕不掩瑜,长期的接触,相互的坦诚和支持让友谊得以常青。普通人的友谊也许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受益,各行的“状元”之间的友谊、联合则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无法预料的促进作用。邢志忠老师那篇文章中讲到的恩格勒和布劳特之间的惺惺相惜,虽然不免让人想入非非,但确实对后来的”上帝粒子“的发现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施一公老师娓娓道来他和饶毅老师之间的几件小事,小的方面是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大一点讲是在营造一种学术界的正面可持续的氛围:同一领域的巨擘应该携起手来创造1+1>2的真正的协同效应。
巧的是,今天刚好看了”赢在中国碧水蓝天间"的最后一集,这个节目的主要形式是“十二位明星企业家通过12场商业实战赢取公益基金,获胜团队和总决赛冠军会捐赠千万公益奖金与公益组织,以彰显人们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关注,号召社会大众行动起来关注公益、关注环境”(百度)。最后由马云、柳传志作为总评委了来评述各企业家的优缺点。那十二个企业家平常也是在各自的公司扮演“呼风唤雨”的角色,参加这个节目却需要服从别人的领导。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重组为一个集体,就要集体实现新的共同的任务。比赛中可以看到当每个企业家都锋芒毕露、互不配合时,一个集体也就如一盘散沙。这些经验丰富的商场老将也会犯这种错误,可见团结互助是一件看似简单却也很难的任务。
有些跑题,我主要想说的还是,如何最大限度的联合精英的力量。企业发挥企业利润的”物质“优势,回馈社会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学者发挥各自的”知识“软件优势,为祖国的科学添砖加瓦。
自己算不上精英,实在也不喜欢写这些空洞的说教文字,但是真心希望“英雄惜英雄”,仁人志士共同努力。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学术界“F4”(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13632/18373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