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lager Li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illagerL 林章凛 教授,清华大学

博文

中药现代化一个基础的毒性问题 精选

已有 15737 次阅读 2013-11-26 07: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药现代化一个基础的毒性问题

林章凛 清华大学 

摘要中药首先不是一个民族产业的问题,中药首先是一个民族健康、儿童健康和民众健康的问题,要尽量保证无害或者少害。对于那些疾病已经有了疗效更好、毒性(副作用)更明确、更小的现代药物的,有什么理由再使用含被禁的公认的有毒成份的中药、或者毒性不明的中药?特别是儿童用药。学习香港,逐步剔除中药中被禁的公认的有毒成份,应该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一步。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中药的现代化,然而效果不佳。近年来,中药成份的毒性问题,被逐步揭示。一位著名医学院的医生友人曾跟我说,大陆40%的肾病是长期服用中药引起的,因为很多中药含马兜铃酸导致。笔者查阅文献,发现事实的确如此(参见: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1918&do=blog&id=699170)。最近英国发现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中砷的含量严重超标,而这种砷可以被转化成砒霜。按50Kg成年人计算,服用牛黄解毒片每天所摄入的砷含量是WHO标准的1120-1680倍。 连同仁堂也不得不公开声明,承认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会造成砷在体内的积累,只是申明牛黄解毒片符合我国中药相关标准。

有些观点认为,中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已经被证明有效并且安全,而且借口中药理论和西药不同,不接受现代医药基本标准的检验。这些观点是有害的。的确,在古代,事关生死的时候,这些中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中药对人的慢性毒性,对人的各类器官(包括大脑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儿童的)的影响,我国中药历史上并没有足够关注,也没有足够的科学水平去关注。比如,朱砂虽然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但是其主要成份汞的毒性,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充分证明;或者说朱砂之所以镇静安神,恰恰是通过让病人汞中毒达到的。目前也没有任何有效和科学的临床数据表明,这些中药成份毒性能被中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不同的疾病,人类已经发展了很多毒性(副作用)更小而且明确的现代药物,包括针对镇静安神的药物。是药的确三分毒,但是除非事关生死而迫不得已(如砷在治疗白血病上的应用)或者绝对不可取代,对于大多数已经有了毒性更小、更明确、所以更安全的现代药物的疾病,我们有什么理由再使用那些含有公认的有毒成份、或者毒性不明的中药?

特别是儿童用药。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同仁堂被曝其“小儿至宝丸”的朱砂成分含量同样严重超标。当我们已经有很多有效而且副作用小的现代药物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用这些药去毒害自己的孩子?或者纵容不良厂商以所谓“中药副作用小”(甚至所谓的“天然故无毒”)的理论去忽悠家长们毒害他们的孩子?

这个问题,不是中药理论和西药理论之争的问题,而是非常简单的药物毒性学的问题。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香港保留了很多传统中药,但是据笔者所知,香港同时非常关注、原则上禁止中药含公认的毒性成份。这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从观念上,要纠正中药是民族产业的问题。中药首先是一个民族健康、儿童健康和民众健康的问题,要尽量保证无害或者少害。学习香港,逐步剔除中药中公认的有毒成份。这有利于发掘真正有效的中药成份,促进真正的中药现代化。考虑到目前土壤污染的问题,恐怕同时还要负责任地加强对种植带来的中药重金属污染的检测和监控。

 

关于牛黄解毒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牛黄解毒片真的“解毒”?牛黄解毒片药品说明书上要求每日吃4-6片牛黄解毒片,按50Kg成年人计算,所摄入砷含量是WHO标准的1120-1680倍)。

http://www.guokr.com/post/504169/

 

致谢:根据部分评论,我对本文做了修改和补充,这里一并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1918-744705.html

上一篇:为人父母第一定律:因基因学和表观基因学而溃败
下一篇:“中国雨人”闹剧证明了“同行评议”之重要
收藏 IP: 101.5.117.*| 热度|

19 郑小康 杨顺楷 郑永军 孙平 曹俊 李学东 陈明亮 李土荣 赵凤光 杨正瓴 李宇斌 聂广 郝炘 魏永峰 陈筝 hangzhou qiuyuwang ybtr3929 liyoux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