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给一位学生的信

已有 15073 次阅读 2007-9-13 09:36 |个人分类:白话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某某你好!

年初收到你的信,本应即时回信,因我去年身体十分不适,数月卧床刚刚转好,心力体力都使我不想去作一些引起情绪波动之事。所以告诉你,晚些时候再回信。

 

之所以觉得要立即回信给你,是因为我觉得你信中反映出的情绪和思想状态,都不应再是你的年纪和工作阶段所应有的。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你都可以这样想,但今天你应换一下思路,是该想一下是你继续怀疑环境和机遇错待了你,进而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运气,还是干脆换一种思路,“随遇而安”,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都不去想,干一段再说。其实读完你的信之后,我很想丢给你一些重话,只是“人病初愈,其言也善”,又不想只是安慰你,以至心里矛盾,这是为什么迟迟没有回信给你的主要原因。

 

先给你讲些“大”道理。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有三大流派,除我们较熟的强调内因的精神分析派和注重外因的行为主义派之外,还有突出人的整体性的人本主义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十分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我实现,其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在当代管理与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阶梯形的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阶梯中,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换言之,一定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否则人的心理难以维持正常。前二个台阶以个人为主,再后二个以社会为主,最后一个要上必须是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甚至是完美的结合,所以很困难,马斯洛认为人类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

 

我不完全了解你已在马斯洛的哪个“台阶”,希望已过了前三个,正踏在第四个上想着如何上最后一个台阶。可从你的信中,我隐约地觉得你连第二个台阶的感觉都没有,或许是待在那里的时间太短,以至到今天还有“危机”之感。现在这个社会十分强调人要有“危机”感,可那是“高等”的“危机”感,不是“初等”的“危机”感。

 

近代大科学家、哲学家波尔谱曾有三个世界的理论,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工世界。我一直觉得马斯洛的前二个需要可在物质这个第一世界里部分满足,而后三个可在精神这个第二世界里部分满足,而全部五个需要只能在加上人工这一第三世界的世界观里满足。说穿了,就是在自己真正的“骗”了自己之后,你才能登上马斯洛的全部五个需要的台阶。

 

希望你知道我说的不全是“玩笑”之言。在马斯洛看来,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自己所渴望成为的人物。从你的信中,使人感到你目前所渴望的是想找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但现在还差得很远,可见“自我实现”很难。不过,你不妨想一想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按马斯洛的研究,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l        能够认识并跟上现实;

l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l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l        有自发而不俗的思想;

l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l        有自己的处世哲学和道德标准;

l        社会兴趣广泛;

l        能与别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l        能够容忍别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l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l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空洞的大道理之外,就是我的一些小道理,虽小但却是我切身的体验与总结。月初自动化所里新生入学,由于研究生工作在我分管之内,所以要讲话。我不想再讲大道理,所以就即兴给大家讲了我的三点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是“想象永远大于现实(imagination is always bigger than reality)”,“永远”二字是为了强调,千万不要太认真。人的本性是往好想时,越想越好,离现实也越来越远;反之,往坏想时,也是越想越坏,同样导致离现实越来越远。所以你也可以说“想象永远小于现实”。归根到底,数学上的结论就是“想象永远不等于现实”,你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因此,当你觉得现状不如意,换个地方工作或改个课题就好了时,千万不要完全被“想象”牵着走。一旦走入另一个现实,往往会是更加失望,进而更加不满,以至自我怀疑;一些人还会陷入“现实,想象,再现实,再想象”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最后就是自我“毁灭”。这当然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可惜按心理学的说法,这是一个“反”社会的自我实现。我这里完全不是否定想象,想象其实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就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但不要把想像用错地方。

 

其次是“没有坏的经历,只有有价值的经历(there is no bad experience, there is only valuable experience)”,这是你们在学时我也常说的话。有的同学也经常当面对我说,这是自己在“骗”自己,是阿Q精神在我身上的体现。对此我坦然受之,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只有在自己真正“骗”了自己之后,才能登上马斯洛的全部五个台阶的部分原因。其实我说这话的“理论基础”很简单,就是有“好人”的社会可能一定得有“坏人”,否则不成现实,也就没了好人。在没有行动之前,“坏人”的生存权应当得到保证,而且“坏人”也应该得到人道意义上的尊重和尊严。我甚至觉得可以先承认“坏人”有做“坏事”的天然权利,就像狼本性上要吃人一样,再行使自己反制惩罚“坏事”的天然权利。这样想的好处就是在争吵打闹勾心斗角甚至你死我活之后,“坏事”会很快烟消云散,你也不留“根”在心,落的个好心情,不必还整天恼着恨着记着报复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类,这样作对你的健康十分有利,因为现代医学表明,人如果情绪不好或者违心假装,身体会自然产生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久而久之就是癌症之类。因此,我说这话,是很现实的,没什么哲理之类,就是为了真正地把自己“骗”好,好活着起码少受些罪。当然,我自己至今还没有“骗”好自己,很多时候生气,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希望你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了,我自己支持这一说法的另外角度就是个人的历史观和存在就是“合理”的哲学观,不管是何样的经历或心态体会,都是你人生轨迹的一部分。喜欢也好,痛恨也好,出现了就抹不掉,除非搭上几天的寿命。因此,凡是你的经历,就是有价值的,至少是历史的价值。

 

最后要说的就是“勇于选择,面对后果(make a choice, face the consequence)”。这是三句话中最豪壮残酷具体的,不像前二句那样模棱两可不着边际。但这三句话在逻辑和前因后果上是相关联的,在思想准备上更应是一步一步走来的。你不能老是在想,也不能整天在认识,你必须行动,坐着思不如起来行,这也是我想在此信开头就表达的意思。做一件事,不能只想得到其好的部分,也必须接受其坏的不想要的部分,以后改造是另一回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也罗嗦得够多了,不能再写了,只想劝你下定决心挑一件事来做。做之前想一想我的第一句话,开始做后再想我的第二句话,最后就是这第三句话。

 

与学生之间,其实你我的交流算是多的,我历来的原则是少接触,但有来有往。因此,一般不主动与学生谈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这封信从年初我就放在心上,教师节学生赠我鲜花和你的问候Email,使我不得不开始写。从北京到洛杉矶,从图森到多伦多,飞机上还是候机室,断断续续花了我一周的时间。说来惭愧,你们大多数人的学位论文我也没有如此认真对待过。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觉得你其实很有潜力,也有毅力和能力,只要找定一个方向,不再摇摆,持之以恒,将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不过,今后我不可能再写这样云里雾里的长信了。

 

最后,希望你不要觉得你如此诚恳的一封信,换来的居然是一封近似残酷无情的说教,就当是人老言多吧。

顺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王飞跃

2006916

于加拿大多伦多万豪Eaton中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7248.html

上一篇:痛苦的幸福选择
下一篇:关于《顿悟》
收藏 IP: .*| 热度|

1 brianzqp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