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抬杠

已有 4230 次阅读 2013-6-29 15: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抬杠

两个星期前,我们有一些同学聚会,大家一起闲聊,有俩哥们儿就某些时政问题争论开来。我们大家都在一边旁听,几乎无人插嘴。只是我在听着的过程中,感觉他们俩有时候说的并不是同一个议题,但是他们俩就是争得有滋有味。我也搞不懂他们当时是在争什么。我总觉得,他们的争论,似乎还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学时,所争论的内容,看上去内容有些变化,但在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什么。后来散了之后,听其他同学说,有个争论者说,以后如果再有那个同学参加,他就不来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跟他争论太费劲。

其实,老百姓管这种无谓的争论,而且有人为此而不依不饶、喋喋不休的争论称之为“抬杠”。我查了一下,为什么叫“抬杠”。抬杠的本意是有人死了以后,在发丧的时候,要有人抬着棺材。这种发送死者的抬棺,一般称为“抬杠”。这里棺材也不直呼为棺材,而称为“杠”,主要因为插在抬棺材的大粗绳上的杠子都比较粗,比较长,而且不是直接触碰棺材,而是通过抬着大杠而把棺材抬起来。所以抬棺材的行业旧时被也称为“杠业”。因为一般棺材都很重,四个人都抬不动,而讲究点的人家,通常都要有十六个人,或者三十二个人来抬。这十几个、几十个人一旦把大杠抬起来,没有杠头的喝令,谁也不能放下。如果有人撑不住,自己先撂下了,那么整个大杠就散了架了,这是很不吉利的。所以只要大杠抬起来,谁都不能自主放手。后来,民间就管那种争论起来就没完,一定要不依不饶地争个一清二白的人称之为爱抬杠的人,把这样的人称为杠头,他不发话,谁也别想停止争论。

其实,民间并不是把所有的争论都称为“抬杠”,主要是指对那些并没有什么很大意义,就是喜欢逮着个什么由头就争起来没完没了的,称为抬杠。在他人看来,这样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根本就是无所谓的。只是有的人表示自己与他人不同,人家公认的“是”,他一定要说成“非”,或者人家公认的“非”,他就一定要说成“是”,并且为此跟人争论不休。这样的人通常就被说成是好抬杠的人,或者称为“杠头”。

在普通人之间,特别是年轻小伙子之间,都喜欢争强好胜,对自己持有的观点也不例外。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不容许别人把自己的观点压下去。所以一旦有什么意见不合,一定要争出个是是非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争论都是无谓的,都是娱乐性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抬杠,所以必要的争论,即使是抬杠,对人们思维功能、逻辑功能的训练,也是有一定帮助的。要不然,为什么自打新加坡为了加强汉语学习而想出了辩论赛这样的方式以来,中国各高校二十年来争相效仿,直到今天,不少高校还有辩论社这样的学生社团?可见,把抬杠娱乐化、学术化,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有人好抬杠,好抬杠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就是不想与他人在观点上人云亦云,就想独出心裁,所以有杠就抬。这样的人有他愿意思考,愿意争论的一面,也不免有哗众取宠的一面。也有人就是愿意思考问题。大家都说“是”的,可能其中也会有“非”,大家都说成“非”的,其中也可能有“是”。所以必要的争论或者抬杠,对于厘清其中的“是非”也是有一点好处的。这样的人,在年轻时,估计也是喜欢抬杠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思考的时间更多一些,而对争论本身可能兴趣就不一定那么大了。因为人们都开始了解,很多问题不可能依靠争论来解决,更何况抬杠乎?而且其中的问题往往比人们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谁能说自己坚持的就一定是真理?

当然,有些年纪大的人依然对抬杠痴心不改。我们那二位同学可能算是这一类。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那么喜欢抬杠。你说成“是”的,我一定要找出“不是”来。你说成“不是”的,我也一定要找出“不不是”来。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这种抬杠的乐趣,或者说是有瘾。如果只是把抬杠当成一种娱乐手段,当成餐桌上的一种消磨时光的方式,那倒也无妨。只是后来那哥们儿有点上火了,急眼了,可是实在不值当的。

如果抬杠的内容还是有一定水平的,那么听到这样的抬杠也会有点收获。如果只是档次不高的,或者俩人没弄清楚对方的议题与己方的议题是否同一个议题,便唾沫横飞地抬起来,那旁人听着也无趣。或者对于同一个议题,一方只说其中一个方面的道理,另一方也只说另一个方面的道理,就如同有些辩论赛似的,双方只说自己这一边的道理,对对方抛过来的质询完全不接招,这杠抬起来让人听着就十分没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03755.html

上一篇:有情人就一定要终成眷属吗?
下一篇:当年的青年修养丛书
收藏 IP: 114.246.172.*| 热度|

4 武夷山 赵美娣 朱晓刚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