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Z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Zheng

博文

菊花开了又谢了

已有 12941 次阅读 2013-6-6 14:4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And all we need of hell.
                                   ──Emily Dickinson
离别,是我们对天堂的全部理解,
也是让我们体验地狱所需的一切。
                                    ──狄金森
(引自网友frost6的翻译)

一、

今年院子里的菊花开得晚一些,但到了五月下旬,也已开得满地金黄咤紫了。去年菊花开的时候,我们采了一束,和妈妈一起去墓园给父亲献上。今年新年伊始,妈妈已经在病中,我知道这次恐怕难以医治,却没料想她没能等到菊花开放,就安眠在父亲身边了。

图1:菊花开了

二、

花开花落是同一株植物的两种状态,同样,生和死也是一个人的两种状态。人间有喜怒哀乐,天堂则是无忧无虑的。灵魂若有,则将来还会相聚于天家;灵魂若无,则终将一起回归永恒的沉寂。如此去想,对待亲人的逝去,心境原可豁达些。然而,令人难以释怀的不是结果,而是目睹从生到死的过渡。我陪着妈妈,看着她一步一步地经历了这个过程,我的心体验了一次地狱。

去年圣诞节前,距离妈妈辞世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妈妈腹部感到不适,超声波查出左边结肠处有一肿块。医生让妈妈进一步做CT扫描。今年一月三日,扫描结果来了,医生基本上认定是结肠癌,虽然还有待于肠镜取样做活检才能确诊其类型。医生的检查结果是不向病人隐瞒的,妈妈听说后很平静,还是整天乐呵呵的。她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受基督信仰的影响,怀着对永生的盼望,对世间的生死看得很开。只是,她的时间紧迫感似乎更强烈了。她与她在海外的朋友、学生互通电话或者邮件比以前更频繁些;有一些需要我帮她做的事,也要求我放在优先的次序完成。妈妈还说应该拍一张遗像,以免到时手忙脚乱。我的大女儿给她拍了几张半身像,她从中挑出最满意的一张。她自己准备好了将来要穿的寿衣,向我妻子交代清楚放置的地方。她不避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并且心情轻松地对人说:“嗯,我已经万事俱备,也不欠东风了。”

我忍不住问妈妈还有什么心愿要实现。只要能让妈妈高兴,哪怕是芝麻小事,我都会当成天大的事情去做的。没想到妈妈说的竟是:“能不能带我回中国一趟?”妈妈已是九十四岁高龄,又正在病中,我怎能冒险让她作如此长途的旅行?我只好说,这要问问医生的意见。医生自然不赞成病人去冒险,妈妈从此没有再提起这件事,但我看到她有时会默默地对着一张鼓浪屿的图片沉思。我虽不后悔我的决定,却一直感到深深的内疚。中国年的除夕,科学网爱好诗词的友人相邀填写《雪梅香》,我也试填了一阙,结尾写道:“浪迹偶然印鸿爪,心安何处不吾乡? 春辉暖,敬祝高堂,福寿安康!”这是对妈妈说的,也是自我安慰。

家庭医生将妈妈转给了肿瘤外科专家。二月份中旬,妈妈做了肠镜和活检,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肿瘤外科专家叫妈妈去住院做全面检查,与心脏科专家和麻醉科的专家一起评估风险和讨论治疗方案。医生开始是希望能做手术,但检查的结果不乐观,最后竟就不抱希望了。本来,对一个年逾九十的并且原已患有心脏病的老人来说,手术风险就很高,更何况肿瘤已经扩散到淋巴,而且非常接近其它器官,不可能切除干净。而后继化疗和放疗也是老人不能承受的,术后复发不可避免。只能治标,缓解病痛,让病人平静的度过最后的日子。“蜡矩成灰泪始干。”妈妈这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已经到了即将烧完的时候。医生所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我现在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就是小心地保护着烛光,让它自己平静地燃到最后。尽管我已有思想准备,但经医生说出来,依然令我摧肝裂胆。医生说完走后,我一直看着窗外,直到我相信可以强忍住泪水,才转过身来。妈妈是听得懂医生讲的英语的,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我只简单地对妈妈说,医生说可以回家养病,每周会有护士家访一次,提供护理技术的指导,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随时回医院住,只要给医生打个电话就行。最后我说,妈,你再住一晚上,我陪你。明天咱就出院。妈点点头,笑了笑,缓缓的说:“把生死交给上帝,把健康交给医生,把心情交给自己。”

刚开始,妈妈的主要症状是阵发性腹痛、恶心和便秘。虽然辛苦,起居饮食都尚能自理,在病痛不发作时还是喜欢读书、写字。有时天气晴朗,我们还可以开车带她外出去转转,看看大自然的景色。这一个阶段,妈妈病情忽好忽坏,让我时而燃起希望,时而跌入无助,随着她的病情的变化起伏,我的一颗心就像实验室里做疲劳试验的材料样品,夹在机器上承受着周期性变化的负荷。记得最后一次带妈妈外出散心是在三月廿一日下午,那天风和日丽,小女儿也正好工休。妻有些家务分不开身,我和小女儿开车带妈妈到离家不太远的Ringwood公园去。公园中有一湖,湖中有一湖心亭,我用轮椅推妈妈到湖心亭中小坐。游客不多,一位女士带着两个小男孩在靠近我们的地方玩,小孩活泼可爱。妈妈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那天我们没有带照相机,便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我和女儿坐在妈妈的两边,妈妈双臂分别搂在我和女儿肩膀上,女儿伸直右臂拿手机自拍的。我和女儿约好下次带老人家去另外一个地方,谁知“下次”的计划再也没有能够实现。

妈妈的病情日益加重了。明显表现在腹痛的次数更加频繁,而且稍微一动,肿瘤那个位置就痛得不得了。大部分时间就只好在床上静卧了。医生除了建议加大止痛药的剂量外,也没有什么其它办法。悉尼的表妹知道这种情况,也来了。她和我妻子负担起全部家务,我开始日夜守着妈妈。每天夜里,我和衣趟在在她房间里的长沙发休息,夜间我会起来数次,看看妈妈是否睡得安稳,以及室内温度是否需要调节一下。

由于止痛药的副作用,她抑制不住嗜睡,有时睡到自然醒,有时到了吃饭、吃药的时间,或者应该给她翻身了,我和家人才叫醒她。醒着的时候我就和她说话。她对我讲述从前的事,远到她的学生时代,近到不久前刚发生的事,时间、人名、地点都记得清楚。每件事、不论是福是祸,她都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回忆的。小女儿每天下班后,都会来看望奶奶。大女儿也常带着我一岁多的小外孙子来看望她。两个女儿来时,会叫:“奶奶,睁开眼,我们来了。”她就睁开眼,笑了。她的笑很有感染力,周围的人都会跟着开心,在这一瞬间,忘记她是病人。妈妈喜欢听圣诗,我们在iPad上下载了几首,根据她的要求,无论她睡着还是醒着,这几首歌曲总是不停地播放着。她有两本圣诗,一本叫《生命圣诗》,共有五百三十五首,曲谱是五线谱和简谱,歌词用汉、英双语。另一本叫《闽南圣诗》,也是五线谱和简谱并用,歌词用的是汉字和厦门话的罗马拼音。妈妈醒来的时候,我们全家人,有时还有来访的客人,也常聚在她她床前,一起唱歌。让她选歌,她不用翻书,就能清楚地说出她想点的歌是哪本书里的第几首。妈妈超强的记忆力,和她有接触的人都知道而且钦佩。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身体的其它功能都已衰退,她还保持着清晰的记忆力,是连医生都感到惊讶的。还有个现象,我至今迷惑不解,那就是,妈妈虽然看起来在昏睡,但对昏睡期间发生的事情,例如周围的人谈的话,好像都知道。我晚上醒来,听见妈妈在呻吟,忍不住小声问她是不是又感到疼痛,需不需要吃药,要不要喝点水。看她依然睡着的样子,就没有叫醒她。弟二天,妈妈对我的妻子说,你叫融晚上放心睡,不要老是起来问我喝水吃药什么的。

一天得给妈妈翻三四次身,以防止脊椎受压时间过长。帮她翻身至少要两个人。我通常在她前面握著她的双手,让她朝着我的方向转动过来。这时妈妈要忍受巨大的疼痛,她总是把我的手握得很紧,用依赖的目光看着我。妈妈啊,儿时,我大概也经常这样依赖地望着你。一个母亲被儿子所依赖时的心情,想必是充满欣慰和自信;而儿子被母亲所依赖时心情,也许可以用弘一大师圆寂前的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来描述。欣,是感谢上苍让我有服侍母亲的福分;悲,是看到至亲的人受到疾病的折磨而我却无能为力,提心吊胆地珍惜着每分美妙服侍母亲的福分。

妈妈每天醒来的时间越来越少,醒来也很快又昏睡过去,床边放着她的iPad,她没有精力再用它来查看邮件和回复邮件了, 虽然还会还会在醒来时让我念新到的邮件给她听, 或口述回信让我替她打字和发出。书桌上放着她的笔记本和笔,她再也没有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什么了。手提包里放着她还没有看完的书。平时每次出门,她都要带上一本书,在等待看医生的空隙,或者等待我和妻子购物的时候,她就用那时间来阅读。那本还放在手提包里的书是黄裳的《来燕榭文存》,我很想问问妈妈,她读到哪里了,然后把她没读完的部分读给她听。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总希望有一天还能看到一个全神贯注看书的妈妈、沉思着伏案写字的妈妈,这是几十年来我所熟悉的妈妈的形像。我不甘心,也不愿意相信妈妈的生命力会这样不可逆地消失了去。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人生有太多的难以挽回。“珍惜每一天”,这句话从来没有象在那段时间里让我感受得如此真切,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按照妈妈自己的意愿,她是愿意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的,她舍不得那生活了多年的熟悉的心爱的家庭环境。她和我说过,不要送她去医院,我点头答应了。但最终我迫不得已违背了自己的诺言。那天是四月八日,星期一,我们发现无法让妈妈进食进水了。喂给妈妈的食品,虽然已全是流质,却停留在喉咙里发出漱口般的声音,不能下咽,而且令人担心呛着气管。不吃不喝,家里既没有做静脉点滴的医疗条件,又没有医生、护士这些专业人士在近旁,我们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只好联系了医院,当天下午救护车就来了。当医护人员把妈妈抬入救护车,我转过身来锁家门的时候,我的眼泪唰的一下涌了出来。家门一出生死分,我心里明白,此次出门,妈妈恐怕没有机会回来了。

这次不用办理手续,直接就进入了住院病房。那是一个单人病房,内有浴室厕所和陪床床位,妈妈睡的是气垫床,这种床可以减小接触压力。医院其实也是回天无力的,除了打止痛针以外,只是给妈妈作生理食盐水的点滴,暂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份。护士分三班轮换,定时来给妈妈翻身,洗澡和换衣服。妈妈醒着的时候,对周围的人总是面带笑容,而且忍着剧痛配合护士的动作。好几个护士都对我说,你妈妈很坚强。我突然记起在家时有一次妈妈在写毛笔字,写完后,余兴未减,让我递一张A4的白纸给她,她全凭记忆挥毫书写了唐代宋景的《梅花赋》片断。所谓片断,其实几乎是全篇,只有个别字句可能一时记不得而省略,写得很随意,而丝毫不影响章法笔气之连贯流畅。现在想来,《梅花赋》所咏的寒梅,不正是妈妈坚强意志的象征吗?


 

图2:母亲手书宋景《梅花赋》片断

我二十四小时陪着妈妈。大部分时间,我坐在妈妈床边,握着她的手,看着吊着的塑料包里的液体一滴一滴地输入妈妈的身体。夜深了,在陪床的床位上休息一会儿。医院里有供陪床者使用的小厨房,我实在困乏了,就去给自己冲一杯不加奶也不加糖的苦味咖啡。

如此过了两天,到了第三天,就出现问题了。妈妈的手和脚都种起来,呼吸时喉咙也出现“嘎嘎”的痰鸣音。医生说是因为妈妈的血液循环变慢了,水分不能通过血液顺畅输送和吸收,而积聚在肺部和手脚。于是停止了点滴,喉咙的痰鸣音果然渐渐消失,但妈妈几乎一整天都在昏睡,除了有人来探望时,她像往常一样醒来对探望者微笑一下外,似乎没有气力说话了。星期四的晚上,大约九点多钟,送走了其他家人,我对还在昏睡的妈妈说:“妈妈,睡好,我就在旁边这张床上。”妈妈忽然睁开眼睛,问我:“你有被子盖吗?”我赶紧回答:“有!有!”“夜里不冷吧?”妈又问了一句。“暖和,妈妈,你放心。”听到我的回答,妈妈大概放心了,闭上眼睛睡了。从此,再也没听见妈妈说话。

星期五,妈妈没有再醒过来,即使有人来探望。晚上,小女儿坚持要留下和我一起陪床。我们照着护士指导的,每隔一段时间,用棉棒滋润妈妈的口腔和嘴唇。

到了星期六,妈妈的呼吸较以前困难了,张开口呼吸,气流通过气管时发出一种尖锐的声音,颈部的血管跳动得很急。呼吸渐渐急促,那声音声声揪心,让我觉得自己的呼吸也不顺畅了。护士来看过,将床头抬高些,又给她换换体位,但没有明显的帮助。护士反过来安慰我说,虽然你听起来很难受,但病人自己并不会感觉很痛苦的。这天下午,表妹因家中有事回悉尼了。到了晚上,病房里只剩下妈妈、我和我的小女儿。小女儿大概很累,先睡着了。我不看到妈妈的眼睛好像半开半闭,就把她平时经常看的鼓浪屿的图片拿到她眼前,对她说:“妈,你看清了吗,这是鼓浪屿啊。我出生的医院在这个位置,是吧?我刚生下来时不哭,林碧凤医生抓住我的脚跟,把我倒提起来打屁股,我才哭出声来,是不是?”这是妈妈有一次对我讲的,记得我那时反应并不很热情,心想我都老大不小了,为啥要谈论儿时光屁股的往事呢?我当时冷漠,一定让妈妈伤心了吧?这会儿不知为什么,这些往事一股脑儿涌上心头,溢出了口。我多么希望妈妈能睁开眼睛,再和我说几句话啊。也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我看到妈妈轻轻点了点头。我于是继续说下去,从曾经听妈妈讲的,说到我自己记得的,杂乱无章地说着。泪流满面我也顾不得擦,手始终握着妈妈的手。说着说着,无意间我低头看到妈妈的指甲都变黑了,赶紧把小女儿叫醒,她一看就哭了,掏出手机叫她妈妈和姐姐快来。妻子和大女儿来时,已过了半夜,女儿们哭着对奶奶说:“奶奶,过十二点了,到新的一天了,是主日,星期天!”

大约到了两点钟左右,妈妈的情况没有新的变化,妻无论如何也要我到旁边去休息,由她替我守在妈妈身边。我也的确困倦已极,离开妈的身边后,又回头看了看妈,朦胧中看到她眼皮微微一动,眼睛正在注视我,好像要对我说什么。我赶紧驱散睡意,再仔细看看,却见妈吗眼睛依然半开半闭,象原来一样在喘着气。莫非刚才是我的幻觉?我心里对妈妈说,妈,我就花半小时打个盹儿,半小时我就再来陪你。趟到床上,我很快就迷糊了。到我睁开眼睛时已是早晨五点多钟。我猛得起身冲到妈的身边,一看,妈妈的口还在一张一合,可是那种呼啸的喉声没有了。本来那是令我听着很难受的声音,听不到了,心里却又不觉掠过一种不详的想法,这是否意味着没有气流吸入和呼出?可是我看到胸部和腹部还有微弱的起伏,便排除了这可怕的想法。不过,我还是叫醒小女儿让她去叫护士,我握着妈妈的手,把几个手指搭在她手腕上,脉搏微弱到无法感觉到。再过一会,妈妈的口合起来,不再张开了。面部的表情显得非常安详。护士和女儿走进来,护士用手摸摸妈妈脖子上的部位,还检查了瞳孔。轻轻说了句:“She passed away。”就出去给医生打电话了。我看看表,时间是早晨五点二十八分。这一天,是四月十四日。只听见女儿反复哭喊着:“奶奶,您再也不痛了,再也不会痛了……”那声音好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我头脑一片空白,只是握着妈妈的手,让她最后的一点余温传到我的手心。

三、

四月二十二日,星期一,安息礼拜在教会举行。我再次看到妈妈,她依然那样安详,象是睡熟了一样。嘴角仿佛还带著一丝微笑。我把一张镶着金色像框的儿时的我和妈妈的合影放在妈妈身边,轻轻地,唯恐惊醒她。来了二百位左右的吊唁者,小教堂坐满了。牧师带领会众祈祷以后,我作了一个简短的题为“慈母良师集一身”的发言,简要地介绍妈妈的生平。然后,我的妻子、表妹和两个女儿依次致悼词,表妹还献唱了一首妈妈生前喜爱的闽南话歌曲“爱疼真光”。

会后灵车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一长串的车队,缓缓驶向陵园。妈妈安葬在爸爸陵墓的旁边。四月份是墨尔本的秋季,这一天正下着雨,我想,这是天的泪。在妈妈的墓前,人们打着伞向她告别。

哪堪陌上草初黄。忆春光,自哀伤。秋雨秋风,阵阵助凄凉。从此承欢膝下处,幽梦里,墓碑旁。”──这是当时的景况和心情的写实。

有朋友告诉我说,出殡遇雨,按传统风俗的说法,是好事。

图3: 送行

 

四、

妈妈离开后一个多月,院子里的菊花终于又开了。我和妻采了一束,献到了爸爸和妈妈的墓前。又过了两三天,菊丛就枯萎殆尽,妻把枯花和枝叶都剪掉了,留下根和短短的露出地面的茎。我知道,明年它还会再开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63-697110.html

上一篇:江城子·萱堂失养
下一篇:Tanner 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收藏 IP: 220.239.38.*| 热度|

39 王德华 王芳 陆俊茜 庄世宇 武夷山 曾泳春 钟炳 丛远新 郭向云 曹聪 王善勇 蔣勁松 董侠 张海霞 朱晓刚 李学宽 李天成 陈国文 戴德昌 王安邦 曹广福 陈湘明 雷栗 王桂颖 虞左俊 余昕 苏红 刘俊明 黄淑芳 徐建良 蔡庆华 徐鸿儒 何雨笙 杜清娥 anran123 yunmu loujinshan bluesky1688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