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毒为药: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作用的发现 》是作为“科学史研究者的身份”写的文章,在镜某看来,很不规范。国人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很有些看不起文科的人,以为会写俩字儿就可以做文章了。不要以为看了些文献就可“自称”研究科学史了,文科的学问也是学问,也有其规范的模式,没有“师承”的人一般不能轻易驾驭。
如果单纯地按时间排列文献,不需要北大的教授们来做。
核心的问题应该是讨论如何界定这个“
发现”。列出一系列的判定标准,这些标准既要符合人们今天对医疗的认识、也要顾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是围绕这样的立论观点,收集、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找出能够支持立论观点的第一手材料来。如果做不到,要么是立论不妥,要么是资料不全。
包括对屠老太工作的看法,饶老师的这类相关文章对重新提起旧话题有贡献。但是就其文章本身而言,让人觉得很苍白无力,基本上没有什么说服力,也不利于澄清问题、解决争议。由于北大教授的名声,这类文章可以博得一些掌声。但是说实在的,从学问的角度看,基本上就是“民科”讨论物理问题的档次。《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不审稿么?如果镜某是编辑,鉴定意见会是此稿不适宜在本刊发表。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