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v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aver

博文

争议中的世界大学排行榜 精选

已有 7970 次阅读 2013-3-11 11: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界大学排行榜

作为全球化的一个小注脚,世界大学排行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瑞士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全球500余个学术机构的单指标排名,其中也包括了大学的排名。这只是一个开端,随后几年里面,世界大学排行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先后产生10多个各种类型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同时,批判声也随之而来,计量学专家们争论排名中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大学校长们则根据本校排名的位次或赞誉或怒斥,更有甚者还有校长为此丢掉了职位。高等教育专家则从根本上质疑世界大学排行榜存在的合理性。世界大学排行还涉及到了国家利益,法国参议院认为风头正劲的这两个排行都问题多多,甚至向我国提出了抗议,实质的原因就是法国大学的位次都不高。欧盟因为欧洲大学在排名中的整体情况不佳,开始考虑做自己的排名。无论是荣誉之战,还是实力之争,每一次世界大学排名的发布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可以对大学进行世界排名?起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科研功能在大学的普遍确立或者说是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使研究在大学中成为主导性的职能;二是全球性数据库系统的形成。要进行排名就必须有可比性指标,科学研究首当其冲,特别是科研论文的衡量几乎是每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都使用的指标,要么是论文数量,要么是代表论文质量的引用率,而这些数据都要源于全球性数据库系统。目前,世界大学排行榜最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是汤森路透集团的ISI及其开发的ESI。另外一个的数据库则是爱思唯尔公司的SCOPUS,它以收录科技期刊数量多而著称,特别是收录了很多非英语科技期刊,以反映非英语国家大学的科研产出水平。这些数据库为世界大学排名提供了平台,也使得世界大学排名变成世界科研比拼的角力场。从世界大学排行结果看,也基本上反映了世界科研实力的格局。笔者曾考察过10个大学排行榜,美、英、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前100名的大多席位,特别是美国大学一枝独秀,入选前100名的数量远超其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大学则大多排在百名开外。

为什么要做世界大学排名?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是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高教院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它的初衷并不是要发布排行榜,而是试图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一个坐标系,帮助我国的大学寻找位置和方向。然而,本来是副产品的排行榜竟引起了世界性的影响,它的非营利性和客观性为它赢得了声誉,很多机构争相引用。另外一个有影响的排行榜是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它因为指标体系的声誉调查而更具主观性,排行的机构更具商业色彩,这两点使得泰晤士报排名比上海交大排名有着更多的批评声,这也是导致它在2010年进行全面改革的重要原因。独辟蹊径的西班牙网络计量学实验室的世界大学网络计量学排名旨是在推动学术著作网络出版,它认为各个大学应该重视网络资源共享,并认为这是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世界大学排行榜在批评声中还在不断发展,这不见得是因为支持者多,更可能是因为旁观者众。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虽然已经早已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但在公众眼里,它仍有神秘感,某种程度上还在围墙之内。另外,多元巨型大学的兴起使得大学变得更加复杂,从外界认识这个黑匣子也变得愈加困难。但排名部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大学排行勾勒了一幅世界大学框架图景,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信息。从管理者角度来看,世界大学排行既可称为邀功的成绩,也可称为推动改革的利器。从大学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排行多少都是一个参照体系。对于世界大学排行,还有很多看热闹者,从自身角度出发或赞许或批评,徒增一点谈资而已。

怎么看待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行如同世界选美大赛一样,有一定的定量规则,选美对选手有身高、三围、身体比例等要求,世界大学排行则有论文数量、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师生比等指标,二者都非常吸引眼球,从结果看也大都赏心悦目。但是正如选美对于美的认识十分有限一样,世界大学排行对于大学实际的指导意义也不大,人们并不能按照选美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按照排行榜的指标来建设大学。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大学对于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态度经历了从痛斥到默认、再到主动提供数据的过程,这是因为它们逐渐认识到,世界大学排行榜对于声誉的影响是巨大的,公众往往并不会去细究排行指标和针对性,印象最深的就是名次,长久地在一个名次或名次阶段影响到人们对于该大学的认知,口碑和声誉或好或坏就这样逐渐形成了,这是大学不得不要面对的。一般而言,世界大学排名不会去颠覆公众对于大学的基本印象,尤其是最初的排名,这涉及到它自身的合理性基础,但是一旦在公众中建立了自身的声誉,它就会逐渐开始有自己的偏好选择。因此,有影响的世界大学排行也需要监督。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并通过了柏林原则,这是一种自律性的组织,虽然在保障大学排行榜的质量上作用还很有限,但传递了一个良好的信号。

世界大学排行榜在争议中诞生,还会在争议中走下去,多样化或许是其未来途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649-669234.html


收藏 IP: 166.111.24.*| 热度|

11 曹聪 姜春林 武夷山 陈学雷 王启云 吴锦宇 韦玉程 陈冬生 宁利中 liuyanxn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