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bla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gerblade

博文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建科技馆!

已有 4710 次阅读 2012-8-22 14:5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技馆

近日,在中国科协的主页上看到一则头条“山西市县科技馆建设被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4048506.html)”,看到这则消息,我哑然一笑。我不知道该为之高兴还是为之惋惜。

随着中央、国务院先是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是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并且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2015年末,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随着这个目标的提出,我国必将掀起又一轮的科技馆建设热潮,现阶段又将成为我国科技馆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对于科技馆的建设应该是要感到高兴的,因为毕竟我国科技馆的数量还是太少了,科技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偶尔旅游的一个景点,而不是经常光顾的文化场所。

但是从我国科技馆的建设实践来看,我国科技馆的数量其实并不少,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大大小小的科技馆300余家,但是真正能够发挥科技馆职能且也能够发挥好的也就那么几十家,以中国科技馆为龙头,外加上一些省级科技馆和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级科技馆,除此之外,其他的科技馆大都门庭冷落,无人上门,一些科技馆已经是死撑守摊子,一些甚至名存实亡。这些科技馆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那波科技馆建设高潮一哄而上建的,有些甚至是本世纪前10建的。如今运行较好的科技馆,大都是2005年以后建成的或改扩建的。这就是我国科技馆目前的现状。

因此,想到这些,我对山西省的政府规定,并且把“抓好市、县科技馆建设”工作被列为201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又深感忧虑。前车之鉴仍在!科技馆是一个需要大量后期投入的科普设施,不是把场馆建设好了就成了。科技馆每年的运行费用要相当于场馆基建费用的10-15%,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特别是对财政状况不是太好的地方政府来说。而我们政府办事就喜欢办大事,大动作大场面。还是以山西为例,山西运城市将要建设的科技馆建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占地21252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左右;忻州市规划建设的科技馆列设计建筑面积为15100平方米,与市图书馆相连,两馆预计共投资2.3亿元。这样的大型科技馆,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都是1000万元以上,不知道地方政府是否考虑了科技馆建成以后的可持续运行的财政支出。难道又是建成以后,开馆时轰轰烈烈,2-3年后无人问津,最后沦为摆设或是靠出租场地来支撑门脸。这也正是我作为科普研究人员感到担忧的地方。

我国是要建科技馆,而且要建优质的科技馆,但是不代表要建大馆。同时,在新建科技馆的同时,要改扩建以前的老科技馆,使其重新焕发,履行其科普功能和职责。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新科技馆的建设中,也不是一味追求大。《科技馆建设标准》给出了一个参考意见,城区常住人口在200-400万的城市,可以建大型科技馆,而山西省的运城和忻州,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建科技馆。一般来说,城区常住人口低于100万的且不是热点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个人认为都不太适合建科技馆,至少不适合建大型科技馆。我国建科技馆,大家就认为应该建综合性的大型科技馆。而事实上,我国最应该建的是各具特色的中小型专题型科技馆。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鲜明的专题型科技馆。这样既服务了公众的科学文化需求,也有了自身特色,而不再是全国的科技馆都千馆一面,在北京看的、在省城看的、在地市看的都是一个模式,差不多的展品。

前面说过,不是所有的城市的都适宜建科技馆,对于那些既没有资源又没有人口规模的城市,不论是综合性科技馆还是专题型科技馆,都建不了(即便建成了,2-3年后也是摆设一个),那么那里的公众的科学文化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可以漠视吗?当然不!他们的需求我们同样要满足,要让他们有与其他地区公众均等性的科学体验。那这怎么满足呢?一是那些运作好的大型科技馆承担起社会责任,常年在这些没有科技馆的地方开展丰富的临时展览,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但是个人认为,与其把一大笔钱投成死钱,还不如将这笔钱细水长流。而让这些地方提供一个1000平方米以里的室内空间的压力就少多了。如“中国流动科技馆”就是这样的一个运行模式。第二条解决办法是大力发展网络虚拟科技馆(这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的前提下),这些地方的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临场感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体验科学的奇妙和魅力。这就需要我国的网络虚拟科技馆勇于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来。

随着我国第二个科技馆建设的黄金时代的到来,真心希望我国科技馆能够避开20多年前的发展模式,走质量化的建设之路。同时,那些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及其科技馆,应该负起社会责任来,积极帮助那些没有科技馆和不宜建科技馆的地方,让其公众也能够体验科技馆带来的科学乐趣,不论是实体馆还是虚拟馆。另外,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宏观统筹,合理布局,避免全国再一次一窝蜂地建设科技馆,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在需要的地方,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享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9734-604785.html

上一篇:体制改革是科普资源建设的出路
下一篇:我国近现代科普工作的几个黄金时期
收藏 IP: 115.17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