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bla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gerblade

博文

科普与和谐社会及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功能

已有 3623 次阅读 2012-12-6 18:2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 和谐社会, 社会矛盾, 教育功能

    昨天写了篇博文“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国家创新人才建设的关系”,谈了科技科技馆等科技场馆应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有其一席之地。有博友回言,讲全民科学素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更大;科技馆的科普应体现其科学思想。这些我们都认真思考过,并深表赞同。
   首先,谈一谈全民科学素质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水平和软硬件资源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发挥非正规科学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知识差距是中国城乡发展和地域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谋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和谐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并存的科学素质建设方式,既要有面向仅具有较低科学素质人群的普及型,又要有面向具有中等科学素质人群的提高型,还要有面向具有较高科学素质人群的创新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已开始迈入信息社会。我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面对信息社会,我们的社会和公众都没有做好准备,如经济不够发达,公众的科学素质较低等。同时又面临追赶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以免被落下而成为信息社会的“贫穷国家” 。为此,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信息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打造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综合网络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将改变公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被催生,如弹性工时制、家庭办公、网上求职、灵活就业等。商业交易方式、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们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公众需要学会和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
   信息化一个负面影响可能是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的产生。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数字鸿沟指信息社会中不同国家或人群占有信息技术及资源的不平等。数据显示 ,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信息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工业社会的贫富差距一样。处于鸿沟劣势一方的弱势群体,被称为信息穷人或网络落伍者,他们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享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好处,在竞争中的劣势更加明显,也会因之更加贫困。尽管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总体上来看,信息技术仍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比如互联网,既是信息产品又是信息社会的必备工具,可以有利地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扩大信息循环与社会参与的范围和自由度,但同时互联网也存在制造新形式的集权、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手段,缩短知识差距、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这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尤其重要。可是,目前我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直接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还不多,最有效的弥补手段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之间还缺那么一个中介和桥梁,科普工作者应勇于充当这样的“二传手”角色。当然,也还是要积极鼓励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实践中来。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科普工作者应努力弥补,做好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科学中介”。
    同时,科技馆等科技场馆对缩短这种数字鸿沟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我国的科普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从早期的注重科普知识普及,现随着社会教育程度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公众早已不满足对知识的普及。而从国家提倡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现在也不能还停留在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应强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普及。科技馆等科技场馆在传播与普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上具有有利的一面。科技馆引入我国,大家对科技馆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依托实践的探究式学习才是科技馆的优势,科技馆不是以知识传播为终极目标,而是要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观众主动学习、在观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鼓励观众进行科学实践,主动学习、过程教育、科学实践这才是科技馆的“法宝”。探究式教育的实质也就是实践性教育和过程教育,过程教育是实现探究式教育的核心。科技馆利用各种展项展览传播最新科技知识,并将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科技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参观者,对培养公众和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作用巨大,有助于促进公众和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领会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广大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以为国家的创新培育持续的后续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9734-639870.html

上一篇: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国家创新人才建设的关系
下一篇:“连黑3天”的谣言与求真精神
收藏 IP: 115.171.82.*| 热度|

1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0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