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课题组召开战略研讨会,要求大家思考我们怎样能够有更好的产出,找出自己的差距,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
课题组应该以发表优秀的论文为导向。国际优秀期刊是检验研究是否优秀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经过国际顶级生态学家的审阅,可以筛选出好的研究成果。我们组内要保持80%的力量做课题组现有的研究方向(如××,××,),剩余20%的精力做新的方向,比如昨天讨论时提到的新申请的课题“××学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前国际上还没有进行过“××学”与群落生态学的结合研究,“××学”是否能够成功的运用到群落生态学中,还是未知的,往前一步会走到哪里,我们都不清楚,也有可能失败。但是,还是要在保证现有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花10-20%的精力去探索。记得李开复在其传记中提到,google公司允许员工花20%的精力做现在可能看不到任何应用价值的好玩的东西。而事情往往是这样,在这20%中的付出中,推出了引导全球的新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比较美国一流的生态学家,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换个思路,要想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流的论文,需要什么?我认为包含两方面:一是要有好的idea。idea直接决定了你将来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否是一流的。要想有好的idea,首先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智商上有差异,但这是先天的,不大可能改变的,所以不能在这花功夫。其次,好的idea还需要你掌握大量的文献,只有文献读的多了,才会有更多的见识和思考,才知道别人做了哪些研究,有哪些科学问题目前尚未解决,通过思考才有可能知道未来的增长点。记得去年组内一个学生到美国的Nate实验室学习了一段时间。Nate才30多岁,已经是国际上很知名的生态学家。她说Nate把办公室一个书柜上好几十本专业书和专业文献都读过。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博士生或者年轻研究人员,又读过几本专著或者多少文献呢?而文献的掌握,是需要以时间为保证的。据另一位在Nate实验室学习过的老师讲,Nate每天早上7点就到办公室了,在办公室就专著于自己的研究,效率非常高;相比我们国内的同行,是不是很专著呢?是不是有一部分人上班时间还开着qq,有部分时间浏览一些网页之类的?
第二,有了好的idea,还需要掌握能实现idea的工具,比如统计学。在生态学特别是群落生态学领域,老外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比我们强的多。有时候我们有了很好的idea,但是无法从统计上实现它。跟一些国际知名生态学家讨论问题,他们经常画有XY坐标的图,或者以模型公式,来解释我们希望得到的研究结果。值得称赞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差距,
过去几年,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每年都邀请国际知名生态学家来国内开一两周的统计分析培训班,让国内的生态学研究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效果也很明显,受过培训的学员们有越来越多的比较好的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但是,我觉得仅在国内开培训班还不够,我建议想办法把研究生送出国学习一段时间。
另外,顺便说一下对人才培养的一点看法。前几天科学网有个精选博文,观点是“人才是放养出来的”。我是很不赞成这个观点的。我觉得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放养出来的。一块田,如果没有人打理,也必将有个别植物由于先天的优秀基因出类拔萃,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团体,希望看到的是大家都优秀,而不是个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