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文化评论》第6卷 第5期:
专题:诠释与过度诠释
两极看中医与中医理论“蚕山”说
作者简介:郑金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目前社会上对我们中医有两种很极端的说法。一种大家都知道,就是张功耀那些人所说的,中医退回到民间医学的地位,意思就是说你中医不能和西医平起平坐。西方也有这样的看法,即中医还是低一档次,不允许中医给病人打针、动手术,也就是说不能和西医的doctor一视同仁。他们的说法有个核心,就是你中医的地位太高,要取消。这是一种观点,而且前一段时间闹得非常厉害,让中医界许多人义愤填膺。很有意思的是,许多层次比较高的中医反而表现得比较淡定,不那么激动。为什么呢?主要是觉得这种说法并不稀奇,也不是第一次,不屑一顾。他们觉得如果你去和这些人去辩论,简直就是抬举了这些人。
另一种极端,就是有些人把中医吹得比什么都好。比如有人说“中医必将引领21世纪医学发展新潮流”。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专门谈中医的网站,它说“国外著名科学家、医学家一再指出,经络问题可能包含着若干项诺贝尔奖性质的课题”。注意是“若干”,不止一项。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他们说中医学是大发明,而且其发明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四大发明。
这两种观点都很极端:一种是中医要取消,一种是中医无限好。后者认为现代社会对中医太不重视了,因此提出口号要“挽救中医”,或者“复兴”中医。我是搞医学史的,我可以说,历朝历代的中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受到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保护。政府没有任何要消灭中医的政策,谈“挽救”言过其实。我们该怎么样对待这两种极端的思维?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这两种看法的焦点问题,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问题。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攻击中医的人,并非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对中医无知。比如余云岫先生,其实对中医的研究很深,他的国学底子也非常深厚。他并不全盘否定中医的疗效,而且对中药非常推崇。可是,他就攻击中医的阴阳五行,说这个理论不行。最近网上看到何祚庥先生的意见,他说他以前得了个什么病就是中医给治好的,他也不全盘否定中医的疗效,但他认为中医的理论全是糟粕,应该把中医理论给废掉。这些否定中医的人攻击最厉害的就是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
可是,现在主张“复兴”中医的人特别讲究这个阴阳五行。他们打着维护中医理论的旗号,用很现代的理论和词汇去解释阴阳五行理论。有人把这个论题提得非常高,说是思想理论界的一大突破,甚至是二次科学革命的导火索,甚至把这个革命的阶段都给列出来了。我认为这个说法也行不通。一些人把中医吹得太高,反而把中医置于没有发展空间的境地了。我想,现在那些主张“废止中医”的人未必有力量害死中医,而这些人无限吹捧中医倒可能严重损坏中医的声誉。这些人很让真正的中医头痛,因为他们把中医过度诠释,甚至曲解。其实连续向左转就转到右边去了。比如有人谈到,古代的“无中生有”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体现。但是,我相信古人说“无中生有”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宇宙有多大,更不知道宇宙大爆炸。这是后人想象的古人世界,完了之后就说古人之说有多么多么科学。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其实,用现代概念去“拯救”、去抬高中医理论,“文革”时期最厉害。那个时候,中医的“辨证论治”简直就是整个辩证法。例如说“一分为二”在张景岳那时就提出来了,多了不起!那时许多现代辩证法术语都可以与中医理论挂靠起来,几乎把整个中医理论说成了现代的辩证法。我是1978年读硕士研究生的,那个时候盛行“系统论”、“黑箱理论”、“控制论”等等,用它们来证明我们中医理论多好、多完美。可是这些理论是现代产生的,你还得依靠人家的现代理论去说明古代中医理论的正确,干嘛要那么没底气?干嘛要把中医理论打扮得那么完美?中医理论真有那么严密、那么系统?我从不认为古代中医理论能够达到这么完美的高度,当然也不认为现代医学理论已十分完美。一种理论能在历史某一时期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很不错了,为什么要指望现在的中医理论就到了一种终极程度?
现在有些人谈中医的“复兴”,实际上是要让中医“复旧”。我和一位同事交谈,他提倡“纯中医”。我说这种中医你找不到,要找你到清代去找。因为现在提倡“复兴”却缺少“复兴”的文化环境,现代人中学时都学数理化,直到进中医学院才开始学习“阴阳五行”,灌输或者说弥补一些古代的知识。可是,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现在的时代,“神七”都已上天了。时代不同了,现在提倡“纯中医”,哪里能做到?这个所谓“复兴”论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中医教育问题。比如说某些自以为是“正统中医”的人,对提“中医现代化”很反感,说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西医化;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中医学院学西医纯粹是多余,说现在培养的中医是“中不中,西不西”,因此他们建议在中医学院砍掉西医课程;还有人说,现在中医学院培养的学生就是埋葬中医的人。听那意思,只有“师带徒”才最好,似乎培养只会言必谈阴阳五行,一点不懂现代医学、不懂现代抢救技术的医生才是中医。这不是自取灭亡吗?人家主张废止中医的人就是巴不得你中医退回到民间位置,别搞大学教育,别学习其他医学的长处,闭关自守,“师带徒”,自生自灭。可见我们有些看似维护中医的人,口口声声“复兴”中医,实际上出的主意全是馊的,自己在贬损中医。
现在有些人打着“复兴”的旗号,喜欢用现代的东西牵强附会地去解释古代的东西,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一定的欢迎?因为这是在说:“我们中国比你好啊”,“你看我们中国多厉害——古已有之”,符合人们喜听好话的心态。不错,现代的火箭虽已上天,但原始的火箭还是我们中国发明的。问题是:古代制造原始火箭的技术,距离造出“神七”还差得很远,我们能固守以往的辉煌,不再努力学习,不再求进取吗?
在现代,我们怎么来看待中医理论?我认为不能否定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中医发展起到的支撑、指导作用,或者说提供一种解释工具的作用。现在对阴阳攻击得比较少,而对五行攻击得比较多,为什么?这大概和建国后我们的教育有关。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这些都深入人心了,而阴阳属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但是,建国以来围绕着五行争论很激烈,反对者认为五行是循环论,五行是简单化等等。
与此相反的是,现在也有人极力吹捧五行,连在古代就已衰败的“五运六气”学说,现在也有了大学教材。我们读书的20世纪60年代,“运气”还进不了教材,现在却有越吹越神乎的趋势。学了四十多年中医的我,对此也很困惑。既然来自两个极端的意见焦点都集中到中医理论上,那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是把它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
我认为,中医理论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类似“蚕山”。“蚕山”也就是“蚕簇”的俗称。什么是“蚕山”?蚕在结茧吐丝之前要放些支撑物,主要是稻草之类的东西,形状可以不同,这就是蚕山。然后蚕就在蚕山上面结茧。大家都知道,蚕要是没有蚕山是结不成茧子的。我们研究中国医学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经验医学,然后有很长一段巫医盛行的时期。巫医有没有它自己的理论?当然有,但它用的是鬼神论。到了战国时期,巫医越来越难取信于人,理论中医这时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可那时候中医的实践水平还是很低的,它怎么样能形成自己的理论呢?关键是它能把当时的哲学、社会学等凡是能用得上的东西都吸收进来编织自己的理论体系。
有人一谈中医理论,好像全是哲学。不完全是这样的。中医很多理论也是从自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说,经络学说、藏象理论中的许多成分,很多都来自医疗实践的总结。中医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成形的,来源很广,并非只有五行学说这一个理论。早期的理论医学为了和巫医斗争,拉了很多东西进来说理,比如说社会结构。人体有“器官”,为什么叫“器官”?因为中医把心肝脾肺肾这些脏器,比喻成社会的某些角色,如“君主”、“相傅”、“将佐”等官员名称,这就借鉴了社会结构,不属于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在早期引进了很多东西来解释中医,这样它才在与巫医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我们现在的中医理论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的东西,很粗糙。它当时拉过来的东西我觉得就类似让蚕结茧的“蚕山”。“蚕山”的材质可以不一样,但作用是一个:为蚕结茧提供最基本的支撑物。就中医而言,就是帮助初级实践层面上的中医结出自己的理论之“茧”。
中医早期的理论,后来不断发展,充实进去了很多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更为细致的理念。现在的中医,没有人会单纯靠哲学层面的“阴阳五行”说去看病,而是运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医学阴阳五行说。这样的理论并不机械,也不是简单的循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疗效。这种疗效与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没有理论的中医,那是原始的民间经验医学。理论中医就是以某些类型的“蚕山”为支架,然后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抽丝结茧,形成了一套套适用于治疗的、具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论。当然,谁都知道,最有实用价值的应该是蚕茧,而不是蚕山。可是话要说回来,虽然你要的是蚕茧、蚕丝,但没有蚕山,蚕就无法抽丝结茧。不是那几根稻草重要,而是依傍它形成的丝茧最重要。但是,那几根稻草的作用绝对是不能否定的。谁要是彻底否定中医的理论,比如说阴阳五行我们都不用,能行吗?我看至少目前不行。因为它这个理论是个整体,你否定这个理论,与此相关的其他方面很快就不行了,就会说不通。就如同一座大厦,抽去一根主要的支柱,它整个理论大厦就塌下来了。所以我认为,既不能否认蚕山的历史作用,也不能把这个蚕山当作蚕丝使用。
中医理论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的。当时的文化条件、技术条件不允许你像现在对解剖了解得那么细。为什么我相信中医?因为中医确实很卓越,它就是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在两千年前就利用“蚕山”把初步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了。然后在“蚕山”的支撑下,把继续观察到的一些东西充实进去,再不断体系化,然后用来指导实践,出了错误再去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中医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涌现了许多新的理论。以此为基础的中医理论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中医很有疗效。但中医绝对不能包治万病。我承认西医当前在中国仍然是医疗主力。我曾经开过这么一个不很恰当的玩笑:如果在中国,中医停业三天,固然要造成很大的损失,可是西医要是停业三天,那损失之大就更不好说了。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不能互相贬损,一家独尊。
怎样看待中医理论?我想,中医理论在它那个时代引入、借鉴了多种学说,但是精华的东西是它所得到的治疗经验,或者说是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这些东西才是现在很值得去研究的。不能随心所欲指责中医理论不科学,不能只看表面名词,要了解其理论的实质。“蚕山”虽然简单,但未必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如说阴阳,不管哪个学科恐怕都能牵涉到。这不单是中医独有的,农家有过,兵家也有过,恐怕古代没有什么自然学科不用阴阳学说的。中医借用阴阳理论,用它作为宏观框架,结合人体的不同征象,来解释“阴盛、阳盛,阴虚、阳虚”等许多问题,这就非常有用。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你的表象去分析内在的病因病机。因为古代没有现代那样的解剖,也没有显微镜、内窥镜,就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的触觉等,所以才形成“望闻问切”四诊,就是根据这些去收集所有可能获得的诊断材料,根据这些去分析人体内部的状况,然后确定治疗原则,这就叫“辨证论治”。
可是,现在有些人怎么去研究中医呢?可能是因为某些人讲究辩证唯物主义过于偏颇,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逻辑:中医是科学的,科学的东西是唯物的,所以经络理论等是建立在实有其物基础上的。根据这个逻辑,于是20世纪后半叶的五六十年间,有些人一直在寻找经络实质,花了非常多的钱,出了很多的故事。比如说某国的一位专家说他找到了经络实质是一种“小体”,在人体里串联起来形成经络,并用他的名字叫这小体为“某某某小体”。可是后来证实这是假的,并不是什么“经络实质”。现在有些人做了不少课题,花了很多钱,可是到现在为止经络实质还是没找着。
在经络学说研究方面,我特别赞同我的朋友黄龙祥教授的观点。什么是经络理论?就是古人观察到体表和体表、内脏和体表的某种联系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形成的东西。比如说肚子疼,掐掐或者针刺足三里可能就不疼了,这是实在的,也是能证明的。针灸确实有止痛的作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可是现行的经络循行的线条是人为构建的。
黄龙祥教授在他的《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里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历史上的经络学说有多种,但现在一谈到中医理论好像就是教科书上的那些理论,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医理论在古代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黄龙祥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只是其中一种经络理论。也就是说,传世的经络学说只是古代某一时期、某一个地域、某一学派,对其所总结的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的特定联系的一种解释。黄龙祥先生用了一个比喻:人体上下左右、内脏和外表有联系,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针刺人体某一部位就能治疗某一处的疾病,这是经验性的。中医通过宏观观察得到的经验是“珍珠”,要研究就要研究这些。经络学说是把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绳子”,这根珍珠链是人为的。没有这根链,珍珠会散乱;有了这根链,并不是说它就只能是一种串联法。现在你是要去证明“绳子”正确,还是要去证明“珍珠”的宝贵?绳子可以用各种方式串联珍珠,你可以串6颗也可以串12颗。不能只以其中的一种作为终极理论,那只是过渡理论的一种而已。
同样道理,中医说“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是内脏和体表,还有上和下的联系,这些东西有的确实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可有的却是理论推导。现在你是去研究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规律呢?还是去验证很多种人为理论中的一种理论呢?问题就在这里。黄龙祥教授否定了前面花了很多钱研究经络实质的工作,意思就是你永远也别想找到“十二经”这个东西的实体。我的想法是,阴阳五行等理论只是帮助我们编织中医理论之茧的最初的骨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可是你不能说“蚕山”是最实用的东西,靠那几根“稻草”是绝对治不了病的。就像不能用稻草做衣服,而要用蚕茧去抽丝织布一样。
我是搞中药研究的,中药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中药的理论有些是历史的误解,是人为造成的。如果想用实验来证明这些历史文化造成的东西,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想“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造成的理论,就要用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去予以解释,去寻根溯源。
其实,用整体观来研究现代科学,把整体观和还原论结合起来,这个我能接受。中医的整体观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因为“头痛”去看大夫,医生说去查个CT,但不管你头痛得如何,就看你的指标是否正常。把病人的“头痛”化解成各种各样的电波、图案,这是还原论。检查指标正常,不能说你没病,只能说你现在的技术还无法探测他的病因。没病为什么还头痛?西医所说的病其实不完全等于中医的病。中医认为只要是不舒服、只要觉得痛苦,那就是病。医生的责任就是解决你的痛苦。所以中医在某些方面比较人性,也能解决许多病人的切身问题。
当然,说西医完全是还原论也是不对的。西医也讲究整体,现代的社会医学就比古代中医高明很多。对中医的未来,我的看法是:中医只要有疗效,就绝对灭亡不了,不管怎么说“废止”、“取消”,都没有用。但是中医若是没有疗效,那怎么挽救也没用,怎么说它迟早也要灭亡,目前最多只能是苟延残喘。问题是中医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不担心中医的未来。
我想咱们可否把思路调整一下:就是把中医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治疗经验、技术,乃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我们现代的方法,不排除用西医的方法进行研究,然后逐步形成新的理论。这可能是中医保存、发展的道路之一。我的想法就是怎么样保存我们中医实践和理论的精髓,无须刻意固守那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借用过来的某些词汇。
现在把中医叫中医学,你有理论还有实践才能叫“学”。临床治疗时,中医的经验是很关键的。医生有他的经验积累,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什么叫经验?有些大夫可能一辈子就是用几个方子,这种事的确有。《本草纲目》中药物有1892种,可是现在药房里有多少种?一般医生经常用药最多也有一两百种,这就是他的用药经验和范围。
我现在很困惑的是什么?现在中国已不太走红的东西在国外却特别受欢迎,特别能赚钱。我的一个德国朋友用针灸赚了很多钱。那么针灸为什么在中国反而受挫?是不是这个技术对外国人特别有效呢?不是。这和社会经济有很大关系。中国的针灸费用比较便宜,但在德国针一次就四五十欧元。针灸不赚钱,谁愿意去做针灸医生?中医过去的骨伤科不开刀,常用手法。现在与时俱进,也结合开刀动手术,这在学术上来看是完全合理的。但在临床上,往往一看病就是要动手术。因为手法与手术两者的收费是大不一样的。长此以往,中医某些骨科手法技术就要完结了。所有这些都不是中医理论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问题。中医要是不再注重发挥临床治疗优势,中医的市场会越来越小。现在谈中医的发展,经常会提到一个数字,解放初期中医统计是50万,现在统计是30万,中医究竟是发展了还是萎缩了?这个问题我不展开说了。但我不认为这是国家对中医的不重视。从党的政策来说,对中医可以说是优惠有加了。有些情况是历史的必然,是和它在社会上的作用成比例的,不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说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