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构与结构: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市情,都受到挑战。
还提到了去魅。
上帝死了。
人死了。这些词句,其实是一个意思,原先许多神秘、神圣的东西,被科学技术的发达冲击了,解构了。
原先,人类在数千年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自我感觉很好。维我独尊,以万物之灵自居。那样好吗?
后来,波兰天文学家的《天体运行论》宣告了地心说的破产。当时的罗马教皇坐不住了,极力封杀这个新的思想。日心说动摇了包括圣经在内的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石。所以,他们的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连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都容不下,要把他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
但是,后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意识到,即使日心说也不完全合理。人们的视野随着天文学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现在,天文学家的视野早已经超越了太阳系和银河系,已经抵达上亿光年之外的距离。
而1969年,美国人Armstrong已经踏上,若干年后中国人也将他上的月球的确打破了关于吴刚和嫦娥玉兔等的神化和幻想。但是月海、环行山等月球的新发现和观测资料,也为人类想象力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解构了一些文学艺术发展思路。以天文科学为例。人类踏上月球,打破了原先的幻想。那些浪漫的想象的基础丧失了。假如
再比如,远离人类亿万光年的地方,人类无法抵达,但是诗人的想象力可以抵达。越是遥远的地方,越可以激发诗人以及其他文学艺术家的想象力。
在李白的时代,月亮或者说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自然卫星,足以引起许多盛唐诗人的暇思、想象和吟咏。现在,虽然月亮的神秘和神话色彩几乎消失了,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人类对于其他星球的关注,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又注入了新血液。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观察外部和内心世界的视野、视角不断拓展或者变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解够了。
地球、上帝或者人类为何必须是世界或者宇宙的中心呢?失去了这个中心地位,人类就没有或者削弱了想象力吗?我看不是这样,意识到自身的边缘化处境,反而会激发人类的
的确,在X光或者B超以及CT下面,美丽或者丑陋的人体成相区别不大。不能把技术作品当艺术作品欣赏。但是,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总是有情感的,人类总是要面临各种苦境的,即使在看似单纯的科学实验中,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有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之一。假如一个文学艺术家说,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域他无法表现,那可能是他观察、思索和表现力不够。
不能把文学艺术创作的不景气归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单说是科学技术的发达解构了文学艺术,而对于结构二字予以忽略。
(这个话题也可以倒过来思考:解构与结构:文学艺术对科学技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