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是机遇还是陷阱?

已有 3450 次阅读 2012-4-4 16:57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是机遇还是陷阱?

——小议扬帆先生(yang66881@163.com)推荐的项目:微生物转化法生产雄烯二酮(AD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1. 投资总额:2950万元(菌种加AD回收费用500万元,360+150

点评:国内发酵工业设备大量闲置的当下,还须得再投资从头购置?

      设备费用(含土建)共计:1325万元;如果没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是不敢出手如此大手笔“引进”的。

  1. 弹性费用(指导与安装,设备/工艺调试,试产,技术支持,服务培训及其它):共计775万元

   点评:这部分“灰色费用”骗不了内行,大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赌赢了可快速进入千万或亿万富豪阶层,赌输了又不用掏自己腰包,几十或上百万的年薪照拿不误。故戏称当下的大型国企CEO致富比“贩毒”还来得快。

  1. 我公司在植物甾醇的微生物转化方面有专长,通过菌种的调整、工艺的微调,可以将植物甾醇分别转化为:雄甾-1,4-二烯-3,17-二酮(ADD雄甾-4--3,17-二酮(4AD和睾酮TESTO。另外,通过静息细胞转化的技术,可以将现有的生产成本降低40%

   点评:这家从欧洲国家某生物工程公司引进的产业化生物转化方法生产雄烯二酮的工业技术项目当下可能处于“骑虎难下”的状态。企图走捷径则欲速则不达,如果贵公司真正资格拥有上述全套工业生物生产技术,则绝对不会通过你——杨先生到网上来“叫卖”。须得提醒甾醇的微生物转化是花了30多近40年才投入工业规模开发的,请不要混淆研发和工业生产阶段的区别!

  1. 该技术是通过采用以植物甾醇为主,同时辅以琼脂、葡萄糖和其他常用的普通发酵用化工产品,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了微生物选择性降解链来获得雄烯二酮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技术难点,......

  点评:看来公司研发团队缺乏微生物生物学与甾体工业生物技术的普通common sence,四川话称之为“开黄腔”。该段叙述纯属广告宣传,提醒投资者切勿上当,谨防落入陷阱。

总之,关于微生物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ADD),及开发9a-羟基-AD的工业生物技术项目,的确对我国实现从甾体药业大国向强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自从在国家层面1976年立项开发至今,尚未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进入工业化规模生产阶段,因为这是一项较高度复杂前沿性的课题,并非是靠单纯花巨资一次性技术引进就能完全消化吸收,短期内可以有“昙花一现”的效果,要达到工艺过程的“高生物催化活力,高稳定性,目标产物的高度立体及区域选择性”等并非易事;我国的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研发力量薄弱,难以与欧美同业公司相比,因此国内只有走同科研院所“政产学研用之路,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舍此必无它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555306.html

上一篇:发展高端生物资源产业的尴尬:究竟是谁被愚弄?
下一篇: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
收藏 IP: 210.75.236.*|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