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近日,在科学网上看到若干这样的文章:我们为何在单位,在社会上通常彬彬有礼,有什么不快的事情会容忍,而在家里则会随意发火,以及把在外面受的气倾泻到家人头上。网友从各方面作了探讨,诸如权力和权利等。
吴兄飞鹏把博主定义为“哲学家”,真是不敢当(认识我自己,之一——思维方式,附记一次学术沙龙)。譬如说,对于上述个人在家和在外不同表现的复杂分析,博主倒是感觉好像没有那么高深复杂,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已。
如所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理距离。陌生人相处需保持一定距离,保持沟通即可,靠得过近,会产生不快甚至不安全感。反之,要是熟人间也有了这样的距离,心理的隔膜可想而知。当然,这与环境有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陌生人之间也不得不“摩肩接踵”;在汶川地震之时,陌生人纷纷伸出援手。
心理距离也是如此。在心理上,你会知道陌生人怎么想?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宇宙。而在亲人间,往往心领神会。有时不用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即可;甚至什么都不必,对方已经感受。
亲人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彼此的相互拥有。这种相互拥有存在某种谱系,在其一端,是爱。试想,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无端地去爱陌生人吗?所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那些感动……的事迹中,往往有这样的案例:不顾亲人的死活去救助陌生人,读来总有某种变态之感。在常理下,爱,首先是给自己的亲人。
既然如此,那么想想,在相互拥有谱系的另一端是什么?便是随意发怒,发泄。事情总会有另一方面。没有了距离,就要全身心感受对方的一切,优点缺点,以及爱与恨。只想得到一端而不要另一端,多半不现实。除非对方是神。可是,你愿意和神一起生活吗?或许正是在这一点,有“相敬如宾”之说,避免狠,当然也就得不到炽烈的爱。至于同事、朋友,更要保持距离: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
如此看来,轻易甚至无端向亲人发火,正是彼此间没有心理距离之故,与权力、权利等未必有何牵连。一句话,得到了爱,也须准备好学会和理解另一端的怒。
话虽这么说,并非意味着真的可以对亲人随意发火。如果说爱可以缩短心理距离,那么随意发火必然把亲人推离你的身边。难道不是吗?爱,让亲人间如此默契,在发火之时,你还会猜出亲人怎么想吗?随意发火,会把亲人变成陌生人,甚至连陌生人都不如。
总之,对亲人的“狠”,如同爱,不过是人之常情,或可称之为“零距离”效应。受气的一方要理解、宽容,而发怒的一方要冷静,要想想后果——零距离会在瞬间变为无穷大。
世界充满爱,首先要让家庭充满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