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自恋一把

已有 3491 次阅读 2012-3-18 21:14 |个人分类:科學傳播|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传播, 科普

论述类现代文阅读赏析题 蒋劲松 高科技灾难与科学传播 (2012-03-05 09:49: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章阅读欣赏

高科技灾难与科学传播

蒋劲松

这些年来国内的专家名声颇为狼藉,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科技界屡屡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之外,专家们向民众发言的糟糕记录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民众本来对专家的科普是非常相信崇拜的。结果,专家们拍着胸脯向民众保证的事情一次次落空,导致专家的信誉扫地。

我们很少听到专家在公共媒体上向民众警示高科技的潜在风险。日本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事故,从一开始发生到后来的不断失控,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得到的专家科普,基调都是要人们放心,小问题,很快就能搞定,影响不大等等。实际上,事故后来的发展几乎总是突破了专家们早前的预测。

这些专家们究竟是自己也没有能力预测事态的演变,而故意假装自己一切尽在掌握呢?还是明明知道事态会恶化,故意朝乐观的方向预测呢?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负于民众的信任和期望,败坏了科学普及的声誉。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专家们的科学普及,就会变成笑柄,无人理睬。而绝望无助的民众,只能去听信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

为什么专家们的科普,脱离了其本来应有的严谨客观的要求,变成了报喜不报忧的维稳宣传呢?除了知识上的限制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专家们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传播的真正宗旨。近代以来,科学普及曾经是科学主义的重要工具,自觉地承担所谓启蒙的重任。国人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传统经学思维,用在科学形象的维护上,不敢正视科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缺点,为科学讳,把科学打造成无人格的现代神。如梁启超被协和医院的大夫错割了肾脏,却不敢坚持科学精神,如实向公众告知,而隐瞒这一事实。此类做法,后来成为专家向民众发言的潜规则。

这样的科普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当然可以使有关部门推广核电没有阻力,减少沟通成本,加快产业化速度,看起来的确是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民众对核电安全性的盲目信仰,也使得核电缺乏必要的民众监督,白白地丧失了最重要的核安全保障力量。

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站出来以专家身份说服民众放心的人士,会从要推广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利益。比如,核电站专家会强调核电很安全,而手上攥着一大把转基因制种公司股票的科学家会强调转基因很安全,而受雇于孟山都的科普专家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转基因的优点。

因此,有必要恢复科学传播应该具有的品格:要准确客观地介绍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避免报喜不报忧的掩饰和夸大。在介绍科学技术时,要防止利益相关方把科学传播作为谋求私利和利益集团的工具。传播者要如实介绍自己与这项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科学传播的主力应该由那些相对独立和公信力较好的自由撰稿人与NGO组织的专家来担任。科学传播应该主要侧重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正面效应早已由力主开发的专家和公司炒作得人人皆知了。为了平衡,也为了预警和安全起见,应该加强民众对于科学技术风险的批判。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6.文章认为造成专家科普信誉扫地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段提到的“潜规则”具体指什么?作者运用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意味?(6分)

参考答案

15.【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专家科普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接着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要恢复科学传播应具有的品格。(6分,每点2分)

16.【参考答案】①专家科普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②专家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传播的真正宗旨;③有些专家的科普包含了利益的诉求。(6分,每点2分)

17.【参考答案】潜规则是指:无论如何都要维护科学的光辉形象,不向民众告知或警示科技发展可能的后果和潜在的风险,不让民众对科学产生疑虑。(4分)运用这个词隐含了作者对此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0d16080100wjv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549087.html

上一篇:一位土匪作風的高人!
下一篇:动物如果有权利意味着什么?
收藏 IP: 166.111.105.*| 热度|

29 齐伟 陈小润 曹聪 赵纪军 李毅伟 刘艳红 张焱 李学宽 魏东平 严少华 王修慧 肖海 张玉秀 李宇斌 鲍得海 刘洋 陈小斌 杨正瓴 吕秀齐 杨秀海 曾新林 zdlh fishman936 anonymity zzjtcm ddsers xqhuang crossludo wormbreeder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