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孩子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

已有 4195 次阅读 2008-12-18 11:2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问题, 少年儿童, 诺贝尔奖得主

孩子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

 

一本科普书籍当你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是第四遍的时候,仍不断有新的发现,仿佛那里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似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就是这样的一本由问题串起来的非常好看的科普书籍。

本书是编者邀请了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每人回答一个儿童的提问汇编而成的。中文版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

正像为本书写前言的阿克塞尔·哈克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供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它也可供成年人阅读——或者供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无论如何值得推荐阅读。”

我最希望的是我们的老师能给孩子们推荐这本书,也希望家长朋友们少给孩子买两本课课练,陪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

其实,阿克塞尔·哈克的前言就非常精彩,我还从来没有读到如此丰富的文字,把孩子的问题世界描述的这么出神入化。他说他儿子给他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活着?”不仅如此,阿克塞尔·哈克更多的笔墨是用在了揭示人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提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整个生命充满了问题。”不管什么样的问题人都可能涉及到,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人之所以是人,第一是因为他提问题,而第二则是因为他想回答问题。”

从这本书中王蒙可以从中看到,“大致上西方的精英们最好的一面是什么样的风景。”我说就是非常可爱的天真般的童话式的风景,里边充满着孩子式的好奇、幻想,充满着孩子式的问题和冲动。即使是他们从少年、成年一直长大到暮年,他们内心世界依然保存着这份极为珍贵的童年风采。这也正应了韦钰院士的看法:“从好奇心和热情上看,科学家实际上是长大了的孩子。”我也知道自从韦钰院士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那一天开始,她就一直在为科学素养教育而奔波。因为她懂得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而问题意识就是最重要的科学素养之一。

可是,现实仍然是冷酷的。特别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在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而是在扼杀孩子的问题意识。几年前我从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个美国老师在给中国学生上课时,遇到的最大的麻烦是,中国学生总是说,老师您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提问了。有人曾形象地把中美教育进行比较:前者以学生是否听话明事理没问题为好学生,后者则是以好疑敢问为聪明学生。说白了人家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而我们孩子似乎已经长大成人了。

书中涉及科学的问题有:“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我们说科学问题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大多还是同生活基础与感性知识相关的。不论是大人小孩,谁人不知道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关键是能从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对其提出质疑这往往是孩子的专利。因为大人才懒得去理会这些无聊的事情,吃饱了撑的?而孩子则完全不同,他并不受感性经验认知的局限。

当然,要科学地、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个问题,一般人还真做不到。惟有科普语言丰富的科学家才能担当此任。德国物理学家冯·克利青利用元素原子分子等科学概念,形象地给孩子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而加拿大科学家约翰·波拉尼则以生命的意义就是追问问题,回答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有科学家”这个问题。而在追问问题的过程中科学家也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快乐与幸福。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有人回答说因为海水是蓝的,所以天空才是蓝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就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来看,自然界中的颜色,其实都根源于阳光。阳光的折射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怎么样把光线同五颜色联系起来,说服广大的小朋友理解其中的道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学家莫利纳却把它讲清楚了。而且孩子们会循着科学家的思路,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又是怎么回事?保尔·克鲁岑说:“空气是一种相当滑稽的东西。”科学家拿出氧气被发现的历史故事,一步一步解释,从氧气到臭氧再到温室气体。科学家在给孩子们讲授空气科学的同时,还不忘灌输环境保护的思想。

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你说这问题叫人怎么回答。树叶天生就是绿色这有什么好问的。可就是有孩子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你拿他怎么办。如果你拒绝回答,他就会瞧不起你。如果你要跟他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又是件很费力气的事。当然,一流的科学家做起来就轻松多了。

其他有趣的问题还有:“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儿?”孩子们还是好奇心过剩了,男孩女孩这样的问题管你屁事?可他就是要过问。“地球还会转动多久?”就像有科学家小时候,总担心等他长大了别人把科学问题都研究完了一样,也有孩子从小就担心,地球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停止转动?你说年纪不大,操心还真不少。至于“为什么1+1=2?”这个问题恐怕就要算是老大难了,一代由一代的孩子都曾提出过,为什么1+1+2?。说实在的,要是没有两下子,想给孩子们一个满意的回答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艰巨的任务只好由诺贝尔奖大师安德雷·贝尔来完成了。

当然我是错过了提问这个年纪的人了。尽管如此,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很想发出一声振聋发聩的感叹:要是在我小的时候,父母或者是老师能及时帮我读到类似的科普书籍的话该有多好,我的人生一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或许我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为了使各位今天的小朋友不留这样的遗憾,阅读科普还用迟疑吗?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51701.html

上一篇:县一中现象之种种
下一篇:亲近自然是接近自然科学的第一步
收藏 IP: .*| 热度|

1 阎建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