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王德华)
导师与学生是什么关系?
又有人讨论师生关系。我曾认为师生关系是“打铁的”,是铁匠与徒弟的关系,意思是要配合好、协调一致,劲往一处使,最后形成完美的作品。也说过师生关系可以是其他关系但一定不是父子关系。说是朋友关系吧,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又不是朋友间的事,如不能勾肩搭背吧,不能出口随便带脏话吧,所以这种所谓的朋友关系很难受。老外喜欢说师生关系像是婚姻关系,仔细琢磨是有些相似。但老外的婚姻观念可是与咱们在有些方面是本质上就不同的,尽管都很强调婚姻需要双方精心去经营,但西方是不会信守死守终身的这些信条的,自由的追求度要比东方高。现在的师生关系真是不好确认了,有时候感觉像保姆,什么都要负责;有时候似乎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跟老师的关系;有时候又像是熟悉一点的路人… …时代不同了,师生关系的内涵也找不着了,管多了,唠叨多了,学生很不舒服,很厌烦;说少了,管少了,学生会埋怨老师不负责任。反正不管是什么关系,现在怎么也不像他们和社会上所说的“老板”与“打工仔”、“打工妹”的关系。我还真没见过这么低三下四的老板,也没见过这么舒适的“打工仔”、“打工妹”。我知道什么是打工仔、打工妹。我的外甥在山东是打工仔,干的是体力活,起早贪黑,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月能挣1500元钱。我回老家,他特意请假在家待了2天,老板几次电话催着回去干活,很是不满意。我身边的研究生们的日子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个人感觉我自己的研究生他(她)绝对没有胆量敢当着我的面说是他(她)在我这里是“打工仔”或“打工妹”。罢了,还是那句话,学生归学生,导师归导师,双方都多点职业精神在当今就足够了,已经很奢侈了。说师生是一种缘分一直是我的一种梦幻、自我喃语,不敢去细想。如果不是缘分怎么会走在一起了呢,可要是缘分的话怎么时间久了怎么会这么生疏呢,是缘分尽了吗?
听到电视剧上的一帅哥对朋友说,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如果你不改变自己,你将会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那不是给予,是自己没心。看样子,宽容虽是一种胸怀,但过度宽容应该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了,真的就是残忍了。如果固执,不改变自己,也许会一无所有,那将会是很悲惨的了。
土洋博士两重天。
《滴血的基金,滴血的SCI》,科学网史上罕见的火爆,着实出乎意料。这样的博文获得博友们如此的推崇和共鸣恐怕不是一种简单的“追风”。文中所述现象,有些地方对于一些土博士,是一种现实。在另一些地方,对于另外一些年轻学子却远不是这种景象。说他们一步登天不为过,说他们坐直升飞机直达顶峰,也是属实。一帆风顺的教授、博导称号和职位,充足的经费,成群的研究生,现代化一流的办公设备,那看不到星点的血迹,看到的是莺歌燕舞、殷实的微笑。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中国科学的希望,是社会的寄托。他们也有压力。两个地方的两类年轻学子们的压力是不同的,担负的重力性质也是不一样的。
突然想说句话,社会和时代有时候是很需要“窝囊废”的。回首当年,周围的精英们都出国了,或者都跳槽了,留洋的留洋,发财的发财,只有那些“窝囊废”不敢贸然行事,提心吊胆地坚守着自己的那点不知道是不是算得上科研的研究。有的坚守不住了,“摊子”就没有了,有的坚守了多年后等到国家开始复苏基础研究的时候,“摊子”就维持下来了,后来逐渐复兴扩大了。这样海内外的精英们,当年跳槽的精英们,又有机会可以回到“摊子”上来了。这个时候,守摊子的这些“窝囊废”们就需要自觉让路、腾位子。“窝囊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如果算历史的话。
生态学是科学。生物学也是科学。
有读者质疑生态学是科学吗?生物学是科学吗?当然是科学。生态学和生物学学说和理论都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的。研究途径(方法)也完全是按照自然科学方法论,从发现问题、提出(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等步骤,对自然现象(问题)进行解释,逐渐形成人类的知识。生物学或生态学的很大的特点就是生物学问题或生态学问题不是简单的Yes or No 的问题,没有物理学中的那些“硬”的规律(定律)。生物学中很容易找到特例(例外),如身高、体重、血压等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会有一个变化范围,所以生物学或生态学经常需要“格局 pattern”的描述。格局和过程(progress)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生物学符合物理学原理,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符合热力学定律,但是生命是一个轮回,是有寿限的,有出生、有成长、有繁育、有死亡,有合作、有竞争、有寄生、有共生。所以,人有情感,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复杂得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复杂得CNS文章满天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