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老师还指出:“同时,应该适当缩减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相应扩大科学院的招生规模)。在政策上,适当限制经费不足的导师招生(对于人文和基础学科的导师,给予一定的照顾政策)。” 我觉得这一条也不错,但是如果要实行起来,恐怕会招致高校老师的反弹。
这里,我提出一个另外的思路:不要一刀切。具体想法如下:
第一,对待学生不要一刀切。不必每个人都给予获得研究生津贴的机会,能否得到津贴,要按照个人所需而定。在美国,大多数的研究生工资,是要靠学生给导师或者系里指定的老师工作(研究或者教学)换来的。这个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美国的研究生,除了那些拿到奖学金机会的学生外,靠自己在外面打工挣钱维持学业的也不少,靠家里资助完成学业的也很多,还有在职学生由工作单位付学费的。在中国,固然有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需要国家的津贴才能维持学业,我相信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里有条件供他们完成学业。这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没有必要为导师工作,可以不拿津贴。一部分人不拿津贴了,那些拿津贴的学生获得的津贴额度就可以增加了。
第二,经费来源不要一刀切。维持学业,国家拨款的津贴固然很重要,其实其他经费来源也可以考虑。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社会捐款,尤其是校友捐款,来把蛋糕做大。还有,国家也可以考虑增加学生贷款的额度,以帮助困难学生度过难关。投资教育的回报率总体看是好的,银行不必担心未来学生毕业后的偿还能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话,也可以大胆去贷款。
第三,学科之间不要一刀切。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同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和收入是不平等的。比如职业教育,法律,工商,医学等,因为就业前景好,未来收入高,在美国的研究生是很难拿到奖学金的。而某些专业,比如文科的大部分专业,还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奖学金机会就比较多。学科之间的不平衡是市场决定的。我们要保证那些立志坐冷板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地钻研,就给他们增加津贴吧。那些未来就业前景好可以挣大钱的专业,可以适当把他们的津贴降下来。
可以预计,发出这个博文,又要挨不少骂。好在我的抗打击能力有所增强。这是我的个人看法,说出来算是一家之言吧。
【补充】“就《高校研究生待遇问题解决之道:不要一刀切》答革命小将们”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85&do=blog&id=49055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