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石肉眼鉴定知识:基础篇(七)
十三、宝石的种类
宝石可以分为无机宝石和有机宝石两大类。
(一)无机宝石
根据其形成机理,分为天然宝石和人造宝石两类:
1、天然宝石
是指除加工琢磨成型外,自然界中由非人为因素形成的美丽、稀少、耐久的单矿物晶体和岩石。如钻石、红宝石、翡翠、软玉等。
2、人造宝石
是指除加工琢磨成型外,全部或部分有人工制造的产品,包括合成宝石、仿制宝石、组合宝石和人工优化天然宝石等。
(1)合成宝石
是指按照某些天然宝石的化学组成,模拟在自然界中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用人工结晶或重结晶方法生成的人造宝石。这种合成宝石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属性与相应的天然宝石基本相同,例如:合成红宝石、合成祖母绿等。
图1、合成祖母绿
(http://yzy.dpc.gov.cn/ArtImage/2006/7/7787-p1090013.jpg )
(2)仿制宝石
是指仅仅仿造某些天然宝石美丽的外观或特殊的光学效应,而不具备相应天然宝石的物理化学属性及晶体结构,在自然界中没有相应的宝石。例如:仿钻石的立方氧化锆,仿红宝石和水晶的玻璃,仿琥珀和象牙的塑料等。
图2、立方氧化锆
(http://asp.iwpower.com/lee1836/1ch/ch38-SYN.%20CUBIC%20%20ZIRCONIA.jpg )
(3)组合宝石
是指用人工方法将两种及以上的宝石材料粘合或用其他方法组合在一起的宝石。按其组合一般分为二层石和三层石,例如:冠部为欧泊,底部为黑色玛瑙的欧泊二层石;冠部为镁铝榴石、底部为红色玻璃,呈现红色闪光效应的镁铝榴石二层石等。
图3、镁铝榴石二层石
(http://course.cug.edu.cn/cugFirst/artifical_gem/files/10_08.jpg )
(4)人工优化宝石
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改变宝石的颜色、透明度、硬度等物理化学性质,以达到改善天然宝石品质并使其增值的效果。例如:热扩散改色蓝宝石、翡翠染色、琥珀重熔祛除裂隙等。
图4、染色翡翠
(http://jpkc.szpt.edu.cn/zb/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2005531143635646.jpg )
(二)有机宝石
是指在由动物或植物生成的宝石。例如:琥珀、象牙、珍珠、珊瑚、龟甲等。
十四、宝石的命名
(一) 天然宝石的命名
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1、 宝石的命名
宝石的名称,通常采用矿物名称。如果一种矿物只有一个宝石品种,这种宝石就采用其矿物名称;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宝石变种,就采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如果没有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就在矿物名称加以宝石颜色的前缀。
例如,红宝石和蓝宝石,分别是红色、蓝色的宝石级刚玉,采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祖母绿和海蓝宝石,分别是艳绿色和海蓝色的宝石级绿柱石,也采用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
2、 玉石的命名
玉石的名称,通常也采用矿物组合中主要的矿物名称或历史流传下来的商业名称。但是市场上以地名命名的玉种比较多,一种玉料多种称谓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如宝石统一、规范。例如,硬玉有三种常用称谓,以硬玉矿物命名的硬玉,以商业名称命名的翡翠,以产地命名的缅甸玉等;蛇纹石质玉有以矿物命名的蛇纹石玉,也有产地名称、商业名称,如岫岩玉、昆仑玉、朝鲜玉、鲍文玉等。
图5、缅甸玉(硬玉)
(http://www.sppfw.cn/pic/075623366.jpg )
图6、岫岩玉(蛇纹石玉)
(http://www.xiuyan.com.cn/ydzh/new_images/2006041115490973578.jpg )
3、 生物宝石的命名
生物宝石的品种不多,命名也很统一,如珍珠、琥珀、象牙等。
(二) 人造宝石的命名
1、 合成宝石的命名
市场上常见的合成宝石,主要是那些化学成分相对简单、价格比较昂贵的高档宝石品种,如:合成钻石、合成红宝石、合成蓝宝石等,均应在宝石前面注明“合成”两字,否则属于欺骗行为。
2、 仿制宝石的命名
仿制宝石没有其相应的天然宝石,其命名应注明“仿制”两字或注明真实材料的名称,否则亦属于欺骗行为。
3、 组合宝石的命名
组合宝石的命名,应注明其类别,如:欧泊二层石或仿钻箔衬石等。
(三) 人工优化天然宝石的命名
人工优化处理天然宝石的方法很多,如热处理法、热扩散法、染色法、涂色法、辐射法等等。除热处理法处理过的宝石,其稳定性、耐久性与天然宝石类同外,其他方法处理过的宝石均有所差异。因此,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规定,除经过热处理的宝石无需注明外,其他方法优化的宝石必须加上“优化”两字,否则视为欺骗行为。如:优化翡翠、优化蓝宝石、优化钻石等。
***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兆橹. 结晶学与矿物学(第三版). 地质出版社,1994.
[2]李兆聪. 珠宝首饰肉眼识别法. 地质出版社,199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