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后记 精选

已有 7012 次阅读 2011-5-25 09:43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出版社, 论文发表, 汽车, 仰望天空, 从何说起

书稿《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总算交给出版社了,将后记发出来,感谢网友给我的很好的建议。
以主编和审稿人视角谈论文写作的后记
    在自问自答的语境下,将我所想到的影响作者论文发表的问题叙述完成了。我望着窗户外浓密的林荫,心里有一种述说后的轻松,但这种轻松很快又被川流不息的汽车和匆匆赶路的行人打消了。我仰望天空、冥思自问:我能否解决读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我不禁感觉心中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就如同人生的修行,不外乎模仿和感悟两种方式,最终能否达到自由的境界,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悟性。如果没有悟性,仅凭模仿式的知识积累,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但很难达到自在;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仅凭个人的悟性,也许少部分人可以做到顿悟,但大多数人很难走出困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勤能补拙,我也是其中之一。如何学会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勤快,养成记录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将自己听到、看到或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记住:好脑袋不如烂笔头!不要总认为不重要而不记录,学问就是积累!积累尽管是有点慢,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你记录的素材和思想越多,你的学问也就会越多。有意识地积累比无意识的积累,效率自然会更高。你不进行有意识的记录,也会靠时间和记忆积累一定的基础,只是会很慢很慢,赶不上需要。比如说:会议上听到别人的一个做法,记下来。同时针对这样的做法进行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不足,根据他所依据的理论还能不能得到新的启示?或者说质疑一下:不会吧,有什么毛病没有。这样的质疑和积累一旦成为习惯,成效会让你感到惊讶。
    积累是基本功,也有捷径,问题研究法就是其一,也就是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这些大家都会做,但往往是做不下去!题目太大,可以说的话很多但没有深度。我认为:这不是论文,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研究提纲。后边的任务是,将问题分解——尽量将问题细化。根据细化以后的问题,挑选自己感兴趣、有知识积累的,开展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适当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逐步将一个个小问题解决掉,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能是一篇论文。如果还是浮在表面,那就说明这个题目对你来讲还是有些大,你的知识和能力还是掌控不了。这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
    如果这样学习和研究你还嫌太慢,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找别人探讨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提问和反问,这样不仅可以找到需要研究的题目,也会从交流中快速地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来寻找论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认为这一点很有效:在别人论述问题时可以明显看出自己的不足。越是与水平高的人交流,进步就会越快,同时也会有“听不明白”的感觉。这种交流,包括口头交流、会议交流和阅读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单纯地“学习”,而要敢于质疑和反驳,哪怕从一点点开始质疑都是进步。如果你的质疑被别人驳倒,自己就回去用功,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不要轻易认输,认输就是放弃进步的机会。
    在我面对勤奋耕耘而仍旧困惑于现实的作者时,我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将我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奉献出来——《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希望你能够与我一起体会和感悟,而不是死记其中的要点。既然是感悟,所以也就难免讹误,因此也就希望你能够通过你的体验和感悟来批判地汲取。如果有误,我承担全部责任并在此表示抱歉。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叶涛编辑给予我的宽松写作环境表示感谢,感谢我的同事以及网上朋友给予我的帮助和建议。
 
赵大良
2011年5月23日于西安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447742.html

上一篇:将数字化拉下神坛
下一篇:做人当如石榴花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12 郑秀娟 王守业 王晓峰 任胜利 孙学军 谢鑫 黄晓磊 张玉秀 何学锋 蒋永华 王启云 郭保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