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没有创新是因为没有容纳创新的市场? 精选

已有 7491 次阅读 2011-5-2 06:17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读书, 市场, 技术扩散, 生物技术创新产业

因为龙卷风灾害,我们一家跑到佛罗里达州的Pensacola beach海边躲避今天,顺便“被渡假”了。总算有时间读我早就想读的几本书(早就在iPad上下载了,就是没有时间去看)。

先读的是“Crossing the Chasm" 《跨越鸿沟》,作者Geoffrey A. Moore:

这本书显然有许多读者,Google书名,能得到很多图片,讲如何跨越早期市场和中期市场这个鸿沟:


我以前也读过几本有关技术扩散的书,写过一些有关的博客文章

不过Crossing the Chasm这本书的确很值得一读,因为它从创业者的角度讲如何跨越这个鸿沟,而不是以前读的书描述这个鸿沟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

Moore的几本观点是(见图),在早期市场(The early market)和主流市场(The mainstream market)之间有一个鸿沟(The Chasm)。之所以有这个鸿沟是因为早期市场的客户是技术热衷者(Enthusiasts)和有前瞻性的人(Visionary)组成的,这些人对风险不敏感,对技术本身非常感兴趣,对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感兴趣;可是要进入主流市场,就要面对更现实的客户(Pragmatists)而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行业标准”的稳定性,他们不需要革命性(revolution)的变化,而需要渐进的改革(evolution)。


许多高科技公司创业失败原因都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鸿沟的存在,或者没有策划好如何跨越这个鸿沟。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策划跨越这个鸿沟。

在我度过的有关市场的书当中,有两本是受益最大的,一本是Innovator's prescription (这篇博客有讲),另一本就是Crossing the Chasm了。前者给我们搞生物技术的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后者指出发展路上可能的坎坎坷坷。

边读这本书,我边想中国市场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在鼓励技术创新,可是那里并没有很好的创新者的市场。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先找到Technology Enthusiasts和Visionaries,可是中国更多的是懂如何做“主流市场”的人,这就更适合“山寨”产品,而不适合创新产品。

另外,读这本书也让我想到风险投资公司,想如果我是风投,我更应该依赖什么样的专家?不能是Technology Enthusiasts, 也不能是保守派(Conservatives), 太超前和太滞后都不行。最好是visionary,有些pragmatists. 可是现在的风投都是些什么人在看项目呢?远远不够Visonary的层次,这在美国也是如此,所以真正很成功的“常胜将军”风投是很少的。

技术扩散的鸿沟也是许多创业者壮烈牺牲的地方,认清这个鸿沟,尽早地为这个鸿沟做准备(包括技术准备,资金准备,团队准备)才能存活下来,发展下去。

而在中国现有环境下,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如何找到早期市场客户(Techies and visionaries)才是成功的关键。政府的钱不能填平这个鸿沟,风投的钱也不能保佑我们度过这个鸿沟,只有知识和经验才能让我们做生物技术的真正成长起来。

其实,中国不少有Visonary, 我在国内就经常碰到Techies 和Visionary, 上个月回国还和深圳的一个Visonary签了一个合作协议,他希望在iCubate技术平台上开发一系列产品,而且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和规划。可是一两个Visonary还救活不了一个公司,我们需要找到几百个,几千个早期市场的实践者,然后他们才能带动主流市场,才能保守派和迟后派,才能完成技术扩散的全过程。

创新和创业永远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它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参与才能成气候。鸿沟不可怕,因为我们知道过了鸿沟就是一番新天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39414.html

上一篇:避难龙卷风
下一篇:生物界是否也有“恐怖主义”战略?
收藏 IP: 12.161.189.*| 热度|

18 刘立 郭桅 朱新亮 张树风 吴玉昆 徐明昆 武夷山 苏力宏 王晓明 刘晓松 林涛 杨正瓴 赵凤光 林耕 邝翡婷 liguoshuai xqhuang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