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看不到日本“3·11”特大地震影响趋缓的明显迹象

已有 3268 次阅读 2011-4-12 07:04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影响

看不到日本“3·11”特大地震影响趋缓的明显迹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412日发布

 

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无论是“3·11”特大地震还是“3·12”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还看不到趋缓的明显迹象。

 

一个月来的大小80次以上四级地震,47日深夜的7.1级大地震(有专家说不是余震)和昨天下午的7级地震,引发人们对是否还有可能继续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担忧,使得人们有理由担心不会再次发生破坏性向强的大地震?会不会越来越像东京都会圈靠近?会不会越来越接近核电站所在地?这些无法准确预测,更无法遏制,只能寄希望以好运,并防止万一厄运降临。

 

与此同时,核泄露、核事故长期化、复杂化趋势及其对日本经济的深远影响难以评估,没有事实证明目前的应对会长期有效且不会导致新的灾难隐患,目前尚未获得有效控制扩散和长期无害的方法,也无法避免遭受再次打击可能性。

 

凡此种种,尽管日本已经开始灾后重建的规划,但是危机尚未过去,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应对。日本人民等待的恐怕依然是煎熬。

 

附报道

************************

日本地震学家:地震带南移可能触发东海大地震

20110411 18: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11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11日下午发生在日本茨城县附近地区的密集型较强地震,正在引起日本地震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日本气象厅发布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一个月中,至少发生了80次以上的4级地震,而地震的震源,呈现出不断南移的倾向。

  当地时间11日下午1716分,茨城县附近地区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随后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在同一地区接连发生了25级地震。日本气象厅称,这3次地震均为311日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的余震。

  但是,静冈大学的地震专家认为,本月7日深夜发生的7.4级地震,不应该属于311日强震的余震,而是一个单独的地震。

  在过去一个月中,日本发生的80余次4级以上地震,其震源呈现出南移的倾向。311日的9级地震位于岩手县外海。而47日深夜1132分发生的7.4级地震,则发生在岩手县以南的福岛县近海。而11日发生的3次密集地震,震源接近于福岛县以南的茨城县。静冈大学的一个地震研究小组担心,如果这一种南移的趋势得不到阻止的话,有可能会引发里氏9级的东海大地震。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震源将位于东京以南的静冈县近海,如果这一场地震发生的话,将会给东京和日本首都圈以重大打击。

  当晚6时,日本气象厅发表消息说,不排除在今后几天的时间里,继续发生7级地震。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4/11/5667422_0.shtml

 

日本拟将福岛核事故级别提升至最高级

20110412 01:5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冯武勇

  新华网东京411日电(记者冯武勇)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11日说,测算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期间,最多1小时释放出活度达1万兆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据此考虑把福岛核事故的级别提至最高的7级。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委员长班目春树说,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发生后,1小时1万兆贝克勒尔的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可能持续了“几个小时”。根据国际评估标准,按放射性碘-131换算,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活度达到数万兆贝克勒尔时,事故级别将定为7级。

  日本共同社报道,根据原子能安全委员会的这一估算,日本政府考虑将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级别从现在的5级提至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当。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称,现阶段放射性物质泄漏活度小于1万兆贝克勒尔,但事故发生以来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总量仍在“研究中”。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4/12/5675348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32152.html

上一篇:《唐弢纪念集》提要
下一篇:坐车体验天门山99道弯通天大道
收藏 IP: 220.155.34.*| 热度|

3 吕喆 陈辉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