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gictttt

博文

对生命的漠然 精选

已有 7094 次阅读 2011-4-10 22: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想起一个故事来,发生在二年级,还是一年级,已经记不清。那时,在农村读小学,放暑假,学骑自行车。家里有辆“老上海”自行车,牌子我忘记了,好像叫“上海”牌,不过我喜欢叫它“老上海”。自行车的样子,就不多描述了,“老上海”三个字足以给读者全部的想象。

 

事情经过 

刚学会骑车,还不熟练,龙头有点把不稳,好歹可以骑着走,没有人的时候晃晃悠悠没有关系,有人的时候会下来。村口有个下坡,下坡以后要右拐。右手边的视野被院墙挡住,所以右拐之前看不到前面的路,也看不到前面的人。那天骑车还带了两个伙伴,一起玩的小孩,一个坐后面,一个坐前面的横杆。从下坡处冲下来,没有带刹,速度很快,有点慌却并不在意,寻刺激嘛,那个时候喜欢刺激。右拐的时候才发现有人,一个中年妇女,不是本村人,嫁到外村的姑娘,最近经常来村里,看起来眼熟,却并不认识。车速很快,刹车已经来不及,下意识的摆龙头。最后并没有正面撞到她,从身边擦过的时候肩膀顶到了她。阿姨倒地不起,看起来很虚弱的样子。自行车也摔倒了,包括我在内三个小孩子也躺倒在地上,小孩子嘛,总是可以立刻爬起来。其他两个吓傻了,站着不动,我也吓傻了,不知道如何是好。脑子空白大概10秒钟的时间,看着阿姨一直躺着不动,我们才知道走上前把她扶了起来。阿姨站起来以后,活动一下手脚,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然后对我们说“谢谢你们”,然后就走了。

 

那个时候,我们村一共35户,我家门牌号码是35。某种意义上来讲,村子就像一条巷子,我家在巷子的尾巴上。事情过后,我和另外两个朋友分别,才发现小腿划伤,留着血,嘴里咒骂倒霉,然后慢悠悠的推车回家。回家的路,很快也很漫长,感觉到路边的村民们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和以往有不同,却道不出个所以然。

 

回家以后,母亲立刻拉住我,检查我身上的伤痕,发现没事以后才放松一点。我一直都不知道,从村口到我家,不到5分钟的路程,母亲是如何知道事情的发生经过。

母亲说:“今天你撞的那个阿姨是癌症晚期。被她缠上会有大麻烦。如果有人来问你,你一定要说,人不是你撞滴,听到没有?”

此时,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觉得后怕,然后和母亲讲起事情的详细经过,说“没有撞到她,但确实擦到了她。

母亲说:“真的擦到了吗?

我说:“好像真的擦到了

母亲说:“一口咬定不是你撞的,你也没有擦到她,是她自己倒在地上的。”

然后我开始迷茫,开始回忆事情的经过,开始催眠自己,这种情况下,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擦到了,还是没有擦到。我对母亲说:“好像擦到了,又好像没有擦到,应该是擦到了。”

 

那几天,我一直没有出门,在家里等着有人来问我,一直都没有人来,然后我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一周以后,母亲买了一些水果,主动去到阿姨家“探病”。回家以后,母亲很开心,对我说:“阿姨说了,是她自己不小心摔倒的,和你没有关系”。听到这里,我才想起撞过阿姨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我是开心的。

 

大概三个月以后,母亲告之阿姨去世的消息。想起阿姨的死,我很悲伤,而想起阿姨对我说过谢谢而我只是否认撞过她的事实,我很愧疚。

 

在上面的这个故事里,我以及母亲,对身患癌症的阿姨是漠然的,这是一种下意识行为,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要保护自己。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下意识是保护自己利益,牺牲别人利益。当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别人的生命发生冲突时,下意识是对生命的漠然。

 

想起文革时,很多无辜的生命不明不白的被“斗死”。战争时期,无辜死去的人就更多了。如果社会环境的原因,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需要以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个时候,大多数人,甚至连漠然都办不到。

 

突然讲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最近讨论的很多的药家鑫杀人案。个人看法:药家鑫并不属于蓄意谋杀,而是“下意识恐惧谋杀”,其谋杀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对生命的漠然”。 药家鑫的做法显的极端,但在根本上,他和那些撞人没撞死,然后再撞一下把人撞死是同一性质。

 

下意识的保护自己,以及极端条件下对生命的漠然,这两点,在绝大多数身上都有,包括我。在我看来,放在极端的环境下,放在每一个人身上,“下意识恐惧谋杀”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药家鑫的悲剧在于,把原本并不极端的环境看成了极端的环境,把原本可以正常解决的事情,看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事情。在我眼里,这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是需要反思和想办法避免的。

 

对于我来说,药家鑫该不该死并不重要,这只是受害者家属以及法院应该考虑的问题。药家鑫和我无怨无仇,他的死或者不死,和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只关心,采用何种方式来约束自己,类似的事情,我才不去做;然后,当感觉到类似的事情将要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应该怎样去避免。

 

扩展阅读:

汤治国:避免激情杀人的解决方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1376&do=blog&id=431168

 

郑波尽:多讲点责任,少讲点惩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229&do=blog&id=432219 

 

吴宝俊:【科学网】关于药家鑫案的思考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432919&from=spa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1376-431669.html

上一篇:不主张死刑
下一篇:遇到乘客不给老人让座怎么办?
收藏 IP: 113.108.133.*| 热度|

12 袁贤讯 丛远新 麻庭光 周可真 鲍海飞 吉宗祥 丁甜 吕喆 肖重发 李宇斌 hangzhou wliming

发表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