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文以XXXXX的新理论(新概念)作为基础,介绍了本单位开展服务的一些经验。但是,二者不是有机的结合,即:没有XXXXX的理论(概念),该单位也会采取这些措施(如增加开馆时间,增设网络设备,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来加强服务的工作;反过来,该单位所采取的一些工作措施,也不是基于XXXXX之原理而制定的,建议不予发表。”
其实,最开始我是这样写的:
“用时髦的概念和理论,配上本单位经验介绍,风马牛不相及;况且时髦的概念基本上是抄的,本单位工作基本上是罗列的。”
后来觉着这样太伤人,太情绪化,所以我用“科学”的态度,就事论事地写下了正式评语。
以前在帮忙评价其他学科论文的时候,遇到过这样情况,以为那个学科特色使然。
近年来,这些情况在图书情报领域也经常遇到了。大概觉得直接东拼西凑的做法实在是太初级了,只有挂靠到时髦的概念才容易发表。本人经常遇到的被拉来作虎皮的时髦概念有:
Web 2.0, Lib 2.0,图书馆虚拟社区,泛在图书馆,云计算,虚拟空间阅读,信息不对称,图书馆知识社区生态系统,等等。【郑重地说,不是说这些概念或理论自身有问题,而是它们经常被利用】
脑海里总是这样的画面:某位图书馆员,坐在办公室或者阅览室里,喝着茶水,握着鼠标,复制粘贴,粘贴复制,硬生生地憋出来的一个屁,按下电子杂志社的投稿系统,OK!大功告成。
到了审稿人这里,自命不凡的同行要捂着鼻子,耐着性子说,此屁有理,但是理由不够,建议返回作者修改后再放出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