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天子山云青岩上的贺龙铜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3月26日发布
在张家界天子山顶的贺龙公园里有座贺龙之墓,里面安放的贺龙骨灰是2009年6月下旬由北京移葬到这里的。相距二三百米路程是1986年贺龙铜像所在地。3月20日,我们乘坐缆车来到天子山顶云青岩,瞻仰贺龙之墓后,来到贺龙铜像前,再次向我们敬仰的贺龙元帅致敬。
据介绍,贺龙铜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捐资,中央美术学院司徒慧敏教授设计,辽宁大连铸造厂铸造而成的。安放在贺龙纪念馆前广场中央的方形花坛正中。花坛长15米、宽14米,铜像青岩石座为7.05×4.05×1.15米(“5”寓贺龙一生从“武”之意)。像体高4.2米,重2.5吨,巍然面北而立,英武挺拔,气宇轩昂,身着中山装,面带微笑,指夹香烟,迈着矫健步伐,向人民群众走来。正面橙色石墩上,印刻“1896—1969”金字。(http://baike.baidu.com/view/1727185.htm)“ 贺龙铜像碑文,计315个字,报经总参《贺龙传》编写组审核,由广东省八十高龄的书法家秦萼生书写,桑植县官地坪名石匠向翌祝敬刻。碑文以一本石书的造型放在像座左侧的一块20平方米的斜面石面上。桑植县委还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副委员长廖汉生为贺龙铜像的塑立题词,彭真的题词是“革命精神、革命业绩、永垂不朽”。廖汉生的题词是“贺龙元帅、精神永存”。他们的题字用大理石雕刻,立在铜像的前后,与胡耀邦所题“云青岩”三字形成对衬。” 1986年8月11日,贺龙铜像在广东佛山铸铜艺术研究所浇铸完成。1986年10月25日,是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桑植县委、县政府在天子山召开大会, 隆重举行贺龙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贺龙铜像是我国近百年来塑造的最大的一尊铜像。其造型象征着贺龙元帅的戎马生涯,寓意着元帅与武陵奇峰、湘西人民永世共存。20日这天阴雨连绵,雾雨笼罩天子山,在元帅铜像前我沉思良久,历代忠诚将帅命运多桀,却深受民众爱戴,为人民所敬仰。
附报道选自网文,照片12幅为即时拍摄
*****************
天子山贺龙铜像诞生记
2009-02-12 10:45:3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谷志奇
建设贺龙公园感到最难的一件事,是在天子山找不到理想的石料。我们跑遍了天子山,最后在80多公里外的官地坪镇找到一种响青岩,这样才把像座、步道砌好。美化公园,采取保护自然景观与人工绿化结合。园内一片粗杆芦苇和一块美丽的毛蜡烛原貌保留下来。县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及天子山镇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还从省里购买一批花缸及花卉点缀步道。像座周围的石蹬、铁花栏由潘鹤亲自设计。
贺龙铜像碑文,计315个字,报经总参《贺龙传》编写组审核,由广东省八十高龄的书法家秦萼生书写,桑植县官地坪名石匠向翌祝敬刻。碑文以一本石书的造型放在像座左侧的一块20平方米的斜面石面上。
桑植县委还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副委员长廖汉生为贺龙铜像的塑立题词,彭真的题词是“革命精神、革命业绩、永垂不朽”。廖汉生的题词是“贺龙元帅、精神永存”。他们的题字用大理石雕刻,立在铜像的前后,与胡耀邦所题“云青岩”三字形成对衬。
落 成
1986年8月11日,贺龙铜像在广东佛山铸铜艺术研究所浇铸完成。广州军区政治部在佛山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广州军区派出专列,把贺龙铜像护送到大庸火车站。8月5日,桑植县党政领导带三辆新东风牌大卡车从大庸火车站接贺龙铜像上天子山。当日下午,桑植县党政军领导及各族人民在云青岩举行隆重聚会,热烈欢迎贺龙塑像运抵故乡。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杨正午参加欢迎仪式并讲话,向万隆在讲话中表示决心在10月中旬将贺龙塑像安装落成。
安装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公路离像座还有360多米远,是一个陡坡。公园石板步道不能进吊车,只有一条又陡又滑的小径,铜像及大铜马分成四大件、如何运上云青岩(即大观台)是一个难题。我们从县火电厂抽调一批精明强壮的工人,用大吊车起吊下车,采取扎木架施滚杠、用钢绳上牵下引一寸一寸下移的办法,这样把铜像及战马运到云青岩上。第二个难题是吊桩电焊。七吨多重铜像,一吨多重的铜马要吊桩电焊,没有起重机,谈何容易!云青岩上不能埋扎架,只好采取扎三脚木架、单杠吊桩法。这样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于10月5日终于电焊安装完毕。
1986年10月25日,是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桑植县委、县政府在天子山召开大会, 隆重举行贺龙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摘自1999年9月由桑植县党史联络组、桑植县史志办编辑出版的《老区的足迹》)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shmw/2009/212/09212104537377C5F8GCH0C8J64FC5F_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