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日本核辐射究竟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已有 6403 次阅读 2011-3-19 21:39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日本核辐射

日本核辐射究竟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2011-03-17《生命时报》记者田野、王月电话采访如下核辐射专家:

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             柴国旱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常青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王仲文

解放军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教授   桂立明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研究员                  

 

针对目前读者普遍关心的,核辐射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的12个疑问,为大家解疑释惑。特介绍于下:

 

1.核辐射物质会对中国会造成多大影响?

目前,日本方面一直在尽力采取措施,福岛一号核电站123号炉的炉内压力已经降下来,导出部分核反应堆堆芯的热量,应该不会再出现更严重的灾害性后果。据媒体报道,日本东京的辐射量已达22多倍,听上去吓人,其实这只代表环境的指标上去了,到人的损伤还差一大截。国际标准是,只要辐射量在100毫希弗以下,对身体没有任何危害。举个例子,现在站在东京街头10几个小时,还没有拍一次X光片的辐射量大。

不妨把这次核泄漏与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做个对比,当时被定为7级,有人形容像是原地引爆了一枚“核弹”。那次事故严重影响的范围是3050公里,受到影响较大的范围也就是200公里500公里,超出500公里以外的地区,虽然有的地方也可以测到放射沉降物存在,但实际影响已经不是太大。而且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会逐渐沉降而被稀释。退一万步说,即使目前发生了最坏的状况,也就是核反应堆堆芯爆炸,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也不会超出3050公里这个圈,扩大到1000公里外的我国,几乎不可能。

 

2.核事故放射性烟云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核事故放射性烟云传播的行径是空气,它不是生物性传播, 而是物理性的传播。它就像一种灰尘,随风飘落到哪里,就对哪里的环境有影响,然后按自然规律衰减。核事故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大气释放,随距离增加浓度会逐渐稀释。各种元素的半衰期不同,短的远小于1秒,长的可达数万年,像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它的放射性能减少一半。所以,危害仅限于福岛当地及附近区域。城市居民,没有必要担心管道饮用水受污染,如果不放心,对刚摘下来的蔬菜多洗两遍就可以了。通过土壤传播的量则是微乎其微的。

 

3.日本核电站燃料一旦流入太平洋,会危害全人类,这种说法可靠吗?

日本会尽可能避免放射性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水中。即使真流入海水中,也未必能危害全人类。举个例子说,一滴蓝墨水滴到杯子里,还能看到蓝色,放到澡盆里,就看不到了。所以,放射性物质会被海水稀释到无穷小。另外,很多核潜艇都在海里出过事,但到目前为止,这些物质没有对人体和环境产生过影响。

 

4.怎么能知道自己所在地是否有了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无色无味,我们无法感觉到,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当从沾染区出来,怀疑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应去剂量检测站进行体表、体内污染检测。

312开始,中国环境保护部已经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结果实时在环保部网站上更新。在我国沿海各地已经采取紧急措施,在上海、江苏、辽宁、浙江、福建、广东等城市,24小时严密监测核污染对我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任何异常。

 

5.辐射对人体会造成多大危害?

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照射伤害人体。通常,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会成为放射性物质伤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

当短时间全身外照射辐射量低于250毫希弗时,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发生变化,但察觉不到身体上大的变化,不会发生临床上的病变,;2501000毫希弗时,血液中白细胞减少,可能出现结膜炎等病症,但不会出现身体技能上的变化;10002000毫希弗时,会发生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身体可能发出现乏力疲劳、身体不适、食欲减退等;20004000毫希弗之间,会发生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一天之内引起人头晕、恶心、腹泻、呕吐,几周之内脱发、食欲不振等,甚至染色体发生变化;辐射量在4000毫希弗以上,会发生重度以上骨髓型急性放射病,26周之内,人的死亡率大概为50%

 

6.补碘能防核辐射吗?

碘片预防可以减轻由吸入或食入放射性碘引起的核辐射损伤,其原理是:一旦甲状腺组织被非放射性碘占满,就会明显减少对放射性碘的吸收。而没有进入由放射性碘污染的环境时候,根本不需要服用碘片。只有在被放射性碘污染的环境周围几十公里的人群才需要补碘。如果不按医嘱而长期服用,会出现肠胃功能紊乱、过敏性反应,甚至出现烦躁、多汗、体温升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表现。特别对于本身就有甲亢的人来说,大量服用碘甚至是有害的。

 

7.吃碘盐能够防核辐射吗?

老百姓抢购碘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觉得其中含有碘酸钾,关键时刻可用来防辐射。实际上,碘盐中的碘酸钾含量很低,对防辐射没有作用。吃23公斤碘盐才相当于一袋碘片。如果盲目服用,反而可能导致甲亢或身体的诸多不适。另外一种就是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担心海水被日本核辐射污染,所以屯盐。其实,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的量不会超过20%。而且我国矿盐资源充裕,不会供应不上。

 

8.穿防辐射服、白色衣服真能防辐射吗?

辐射有很多种。核辐射是电离辐射,与日常电磁辐射不一样。电磁辐射和核污染的电离辐射有本质区别。孕妇用防辐射服或许能反射电磁辐射,但对能量高得多的电离辐射无能为力。

穿白色衣服防核辐射,更是无稽之谈。辐射影响只看穿透性,不管材质的颜色。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和β射线穿透力小,只要放射性物质不进入体内,影响不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可以看出,能否防护这些辐射,和防护物质的颜色并无关系。防护服做成白色为醒目,也易于发现被污染的斑点。对外照射防护没有作用。

但也有专家提到,核武器试验时,动物实验曾证明,白色衣服确实对减轻核爆炸光辐射引起的烧伤有一定作用;但目前日本泄露的放射性颗粒物质,不是核爆炸光辐射,所以,穿白穿红没啥区别。

 

9.有人说,核辐射后的第一场雨危害很大,是这样么?

如果空气中已经有放射性物质存在,那么前几场雨水会将这些颗粒漂浮物带到地面,地面的污染会增高。最近日本福岛附近都有降雨或降雪,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会落到日本本土,被风吹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10.对中国核电站安全的担心,有必要吗?

日本福岛核电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属于第二代核电技术。我国核电站建成较晚,基本采用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性比第二代核电站的安全性高100倍,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如果说出现核辐射泄露前兆,国家会采取相应措施。

福岛核电站的主要危害不是地震,而是海啸。福岛核电站设计是能抗0.6级地震动,日本这次实际上是0.4级地震动。我们国家地震一般是0.15的地震动,但核电站的抗震能力也是很高的。即使出现了地震,核电站也是没问题的。

 

11.进口海鲜还能放心吃吗?

中国市场的冷藏海鲜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城市和地区,从日本进口的非常少,以前也只有旺季的时候偶尔从日本进口一些高档货;目前市场就算有从日本进口的冰冻海鲜,也是在震前到达的。另外,海关部门也开始对来自日本的进口食品进行监测,现在仪器的灵敏度很高,稍有一些放射性物质马上能测出来,关注海关的检验结果即可。

从海洋环流结构方面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物质将向东至东北方向输运,进入北太平洋,近期不存在向中国海域扩散的水动力条件。即使有污染物,也已经被海水稀释到很少了。所以,海产品完全可以放心吃。

 

12.万一遇到辐射,我们怎么办?

卫生部网站15日发布《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细致、全面地说明了在核辐射下如何自我保护。

呼吸防护:带上防尘口罩的防护效果可达75%以上,没有口罩也可用湿毛巾等代替,掩盖口鼻处,防止污染物进入体内。

体表防护:避免淋雨淋雪,将任何可以遮挡身体部位的着装都穿戴整齐,穿长衣,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翻起上衣衣领口,然后在外面围上围巾。出门时扎紧袖口和裤脚等地方,减少体表污染。

食物防护:来自污染区域的食物最好不要再吃。多吃点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可能有助于防辐射。暴露在外面的的新鲜蔬菜洗一洗,不要喝本地新鲜的牛奶。

除去沾染物:如果留在室内,最好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尽可能多的洗澡,尤其是要清洗口鼻腔和毛发。若没有淋浴,可以用水清洗身体的裸露部位,比如脸、脖子等,特别是有油污的地方。用清水洗可以消除沾染污90%左右,用肥皂擦洗可达到95%以上。脱下被沾染的衣服时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重复穿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424259.html

上一篇:相对论、量子场论及其发展(56)
下一篇:法、美、英等武力干涉利比亚内政,多国反对
收藏 IP: 221.219.114.*| 热度|

3 侯成亚 陈辉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1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