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超常儿童,少年班,政绩工程与牺牲品

已有 7198 次阅读 2007-7-5 22:25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 少年班, 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少年班,政绩工程与牺牲品

 
13岁男孩高考获687分高分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某中学少年班13岁男孩高考获得687分的高分,“该校少儿班今年高考成绩,全班30名学生高考平均分达638分,其中最高分为687分。令人惊叹的是,取得如此高分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4岁的超常儿童。”看到这则消息,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惊讶或羡慕。可是,难道一个13岁的小孩获得如此高的考分真的值得我们庆祝和宣传的教育成果吗?这些接受少年班培养的超常儿童的将来是否会比接受普通培养更为灿烂辉煌?在辉煌的高考成绩背后,我看到的是政绩工程和牺牲品。
 
 
高考成绩不是评价人才的科学指标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有它的科学性,也具有公平性的一面。可是,它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种评价人才的科学指标。因为它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积累、记忆和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在国际与考试有关的大赛上,我国选手屡屡获得不俗的成绩,在国外上学的华人学生,他们往往在学校的考试中名列前茅。可是,真正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或突破性的成果的又有几人是华人?
 
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当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记忆上时,用于思考和创新的时间就不足了,更严重的是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记忆,而很少会想到发扬,突破,批判,创新。
 
高考还远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人才的方法,它只有体现出批判性,创新性的时候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绩工程?
 
既然高考本身就很不完善,作为特殊教育的少年班为什么还要以高考成绩作为宣传的重点呢?在我看来,这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政绩工程。什么是政绩工程?就是做本身没有益处甚至是有害的事情来宣传自己,包装自己。例如,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建立一个所谓的号称某某最高的大楼,却是一个既危险又不实用的建筑。超常教育本身不是政绩工程,可是,如果它的目的异化为获得高考高分,并用于对外宣传,如果它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人的长远的发展,而是急功近利地追求高分时,它也就变为一种政绩工程了。
 
“由于高考成绩突出,从2003年起北京八中每年都招收少年班的学生。”可见,正是由于高考成绩的突出,少年班才会一直办下去的。
 
事实上,就是这样一种高分也不值得宣传。试想,如果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以他们的高智商,难道就不能考得这么高的分数么?
 
 
怎样为将来打基础?
 
少年班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当记者问刘兆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的时候,他回答道“我现在还太小,还没有具体的想法,现在多学一些基础知识,为将来打基础。”可是,如果连自己将来要干吗都不知道,又怎能为将来打基础呢?因为从事不同的职业所需要的基础是不同的,如果是打算将来当医生,或医学家,那么,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就是重点,就要学好,就要在这方面多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是打算将来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那么就要把数学物理学好,就要在这方面多花时间和精力。正如一个旅行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但他却一直在走,在跑,这有意义吗?他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小孩,还没有想过这些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怪他们。可是,对于一个将来迈入大学门槛的准大学生,却是很不应该的了。作为他们的老师,完全应该清楚这一点的重要性,并结合他们的优点,兴趣,协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他们不知道,就只有说是老师的过错了,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弄清楚,却去忙什么高考?

 
别让超常儿童成为牺牲品
 
“许多高三学生为了高考成绩都会晚睡早起,但这些孩子不需要那么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他们课余时间反而挺多。这是少年班老师对记者所说的。可是,与记者见面的6名少年班学生中却有5名戴着眼镜。6人中有5人近视,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十三四岁的学生了,事实上,在我上高三时,班上同学近视的比例也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不是说他们课余时间很多的吗?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近视呢?孩子近视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先天性的,学习所致的,看课外书,如武侠小说等,看电视,现电游,上网等。后面的有因基本上可以排除吧?那如果不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就是先天性的了?可是,先天性近视的发病率是非常之低的。
 
超常儿童更早接受高考受到高考的危害比正常教育更大。因为在接受正常教育时,他们可以只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考试和学习,这样,就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更感兴趣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去自我发展。当要他们花比常人少得多的时间去参加高考时,他们属于自我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天才就是这样,他不是人为地去栽培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成长起来的,我们不去扼杀它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如果能给以鼓励和支持当然更好,但是,急于使他快速的成长,往往会赶到拔苗助长的作用,最终,本可以成大器的人才却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平庸之辈。
 
据说少年班的学生音乐、美术、体育等一科都不少。 “这保证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可是,为什么他们全部都选择了理科呢?难道社会科学就不需要人才吗?
 
 
千里马的故事
 
有两个人各有一匹马,一匹是千里马,另一匹是普通的马。有一天,他们想要让两匹马赛跑看谁的跑的快,距离是1000里。比赛开始了,只见普通的马扬起双蹄,很快的跑出去了,而千里马却不紧不慢,慢腾腾的开始跑起来。大家等了一天,远远地看见有一匹马回来了,普通马的主人说:这一定是我的马儿回来了。可是,近了大家才发现是千里马,只见它精神抖擞,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跑到终点还意犹未尽。又过了一天,普通的马也回来了,只见它浑身大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跑到终点后口吐白沫,躺倒在地,再也无力站起来。
 
人生就是一次长跑,判断一个人的输赢,不是看他开始跑得多快,而是看他最后能跑远,是否跑得太累。如果是千里马,它就有信心羸得最后的胜利,而不会在一开始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去争取领先。有过长跑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比赛时是不应该一开始就跑太快的,只能当跑了一段距离后,全身的器官开始进入状态,才能开始加快速度跑。
 
人生也是如此,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急于领先,而不惜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最后就会像那匹普通的马一样,精疲力竭,输在终点。
 

谁有能力去教育他们?
 
王鸿飞先生在他的博文《我的两次高考》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2948 中提到,目前在北大清华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比老师聪明,结果是老师不能教好学生,以至于过了几年学生反而没有刚开始进来时聪明了。这个观点我是极为赞同的。事实上,对于超常儿童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那些担任超常儿童老师的人,他们自己究竟有多大能力,多少学识能担当起如此重任?对此,我表示怀疑。至少,我看到了,他们没有协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于超常儿童,最好是能有一个比他们更聪明的老师去教育他们。如果没有,那最好让他们自由的成长,自我学习,别让外界环境抹杀了他们的天才。最不好的情况是,让远不如他们聪明的老师去教育他们,这样只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昔日神童今安在?
 
事实上,当长大以后,当他们终于有了一定自己的思想以后,当他们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牺牲品之后,这些当年风光无限的天才们却开始后悔当初选择了少年班。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学生,当年,“这个天才少年出尽了风头,当年的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他的事迹。”可是,在1998年参加的央视的探讨神童教育的“实话实说”节目中,他却频频发言,言辞激烈地抨击神童教育。见http://zhangpingyu.spaces.live.com/blog/cns!f68940d4e501b5a9!660.entry
 
武汉的华中科大从1985年到2000年共开办了十几期少年班,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现在这些少年班的毕业生过得怎样呢?他们是否都成了栋梁之材?“记者调查后发现,少年班全部毕业生中后来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超过85%,绝大部分的“处境”较好,但称得上“拔尖人才”的科技工作者并不多。”并且有50%接受采访的人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不会读少年班。见《教育今日谈:过半神童后悔读少年班 究竟为哪般》。见http://edu.sina.com.cn/l/2006-11-03/1520135914.html
 
 
我的经历:因祸得福
 
在我上中学时,大约是1995年,当时可能正值全国流行少年班,我所在的县城中学也开设了中学的“少年班”,我当年也被选入了这个班级。这个班级本是打算4年学完初高中全部课程然后参加高考的,可是后来由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改为正常的6年,并在高中时解体,少年班的学生分入普通的班级。记得当时刚进那个班级的前两年,由于承载着分母,老师的的殷切期望,我当时脑海里想到的几乎全部是怎样能考个好成绩。翻开那里的日记,里面记的也基本上都是告诫自己不要贪玩,要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之类的。而我的成绩也由刚开始的全班40几名上升到第二名。那时,学习,考试和分数是我生活的全部。如此一直按照这种状态发展下去的话,我也许很早就上了清华北大,可是,那时我也是一个平庸的清华或北大学生,最后很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幸运的是,有初二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这一切。初二第二个学期时,我突然中暑了,体温烧到43度,虽然由于抢救及时,第二天便出院了,不过,从此以后,我常常头痛,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记忆力也大幅下降,很多东西都很难记住。这样的结果是,我的成绩很快下滑到30几名,并且再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成绩。于是,我放弃了努力,在进入高一后就更是如此了,但是,正是在那个时期,我看了很多课外书,看了许多杂文,其中有批判当时教育体制的,我接受了这种观点,认为学校的教育完全是扼杀天性,拒绝再去努力学习把成绩提高上来。而且,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了我的知道面,开阔了我的视野,我不再相信老师说的一切。那里,我还迷上了打篮球,常常整天整天的打球,上课和自习的时候则睡觉或者看课外书。幸运的是,由于当时的基础还好,在普通班里我就是这样成绩也还在中上水平,父母也不会给我压力,他们还以为我在认真读书呢。记得当时成绩最差的时候,100分的数学,我得30几分。因为上数学课我从不听课,也不做课后作业。就这样到了高三,迫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再加上也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一下,那一年还是努力了一些。就这样考上了大学。当时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那一次中暑该多好啊,我就不用吃这么多苦。可是后面我才发现,正是这一次中暑把我解救了出来!
 
 
希望少年班的高考成绩越低越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超常教育是有必要的,因为超常儿童与正常儿童还是有着许多差别的,既然有差别,就有必要因材施教。可是,我们的教育不要急功近利。确实,高考成绩是很快就能看到,也能看得很清楚,可高考高分远不是人才的表现,同样,有多大的比例读研读博也不是。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大部分研究生也很普通。对于人才的判断,可能不是那么的清晰,人才与非人才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但是,如果我们的少年班里面出了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在科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或者产生了世界500强的企业家,或者培养出了一心为民办实事的干部等,这就确定无疑的是人才了。古人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其实,七年还是远远不够的,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需要问我们的教育者的是:你们有耐心来等待这么久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办教育,尤其不要去扼杀天才儿童。
 
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与长期的发展相矛盾的,所以,我希望少年班的高考成绩越低越好。
 
 
教育亟需科学化
 
由于缺乏严谨的量化的研究,教育还是一门很不完善的科学。例如,你有什么证据来说明这种教育方法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我们的大部分观点,还是建立在模糊的事实和推理上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就体现在这里。
 
 
结语
 
如果学校刻意地拿少年班的高考成绩去宣传,那少年班就是学校的政绩工程,如果学校没有这样,而是媒体这样做,那它就成了一个社会的政绩工程。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几个是靠超常教育教育成才的?自己的追求,强烈的好奇心,永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批判的思想,创新的思维,这些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远比记住多少东西,考多少分更重要。
 
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4206.html

上一篇: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田家炳(转)
下一篇:征科研中灵感的例子
收藏 IP: 199.76.186.*|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