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广为人知的中国“神”药 精选

已有 7157 次阅读 2011-3-7 04:49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青蒿素, 中国, artemisinin, 曾庆平, 黄花蒿

寻正

//本文拒绝非特异性剽窃,转载可,剽窃不可,化私产为公产强而盗之更不可//

科学网上贴出曾庆平老师《“中国神药”不被人知的一面》,大肆鼓吹“中国神药”青蒿素,让人爆笑,中国学者很喜欢坐井观天吗?该文尽显中国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能脚踏实地的一面。事实上,所谓“中国神药”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笑话,是中国学者的耻辱,三十多年过去了,这耻辱尚未洗尽。

咱们看看神药的发明过程。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医学始祖就曾用青蒿治疗疟疾以及其它发热性疾病,中国学者屠呦呦等人在1972发现了青蒿素(Artemisinin),这是最早的“学术”报道:

最早的青蒿素学术论文

治疗疟疾的有疗药物在此前是奎啉,此药早于青蒿素150年被发现,并成为最常用抗疟药。青蒿素抗疟作用强于奎啉,已经取代奎啉成为首选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对于世界疟疾史是一件重大事件,然而,这一重大发现被掩盖在巨大的政治困挠中,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向中国寻求相关资料,以求推广及研究青蒿素,但无果而终,诚然中国没有申请专利,但抱着重大发现不按正规学术界规则分享与推广,导致他人重复投入相关研究,已然有违科学规范与精神,申请专利与否,早就成了笑话——做这方面的研究的学者假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未申请专利,更是多少有些讽刺。自己好不容易发明一份药,就大叫专利损失,也不想想中国建国后模仿国外专利药物,侵犯了多少外国专利,这账,有得算的,不管怎么算,恐怕中国人欠世界多着呢。

青蒿素效果优于奎啉,副作用也不大,因此,已经成为抗疟一线药物,近年来,它还被发现有着抗癌、抗其它寄生虫、抗病毒等作用,其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各国相关研究人员都在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因为青蒿素现在的产量有限,生产成本比较高,研究重点是开发新的途径扩大生产能力与减少生产成本。在这种科研竞争形势下,中国事实上已经丧失了相关研究的领先地位。

我用青蒿素生产(Artemisinin production)作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按作者地址归类,有如下结果:

国别/地区 __________ 篇数 _________ 占比重
美国 ________________ 57 ____________ 25%
中国 ________________ 37 ____________ 16%
中国(限英文)_______ 26 ____________ 12%
英国 ________________ 22 ____________ 10%
欧洲其它 ____________ 46 ____________ 20%
非洲 _____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 8%

青蒿素的合成与生产研究中,中国学者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重大的发现与发明并不跟中国学者紧密相关。以曾庆平老师引以为傲的用细菌合成青蒿素前体为例,发明者也首先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中国学者这方面的研究估计已然落后了。从总体形势上来说,我看不出中国在青蒿素的研究开发中的优势,即使有,也会在浮躁与自大的心态中进一步丧失。

作为青蒿素的研究者,居然不知道学界广为人知的青蒿素抗药性趋势,面对普通读者宣传青蒿素“神奇”的不产生抗药性的特质,即使原文在字面上没有科学硬伤,也是严重的误导。曾庆平老师难道不知道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宣布青蒿素不能单用治疗疟疾的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现在在向所有青蒿素生产厂家施压,希望他们生产的产品出厂是多种药物的综合,比如常用的几种配药方式。

在2008年,来自柬埔寨的关于青蒿素的抗药性研究小组就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N Engl J Med. 2008 Dec 11;359(24):2619-20),表明他们发现了出现青蒿素抗药性的现象,在2009年,另一份相关研究证实了他们的发现,同样地发表在该杂志上(N Engl J Med. 2009 Jul 30;361(5):455-67)。青蒿素出现抗药疟原虫,几乎是肯定的,在目前形势下,鼓吹青蒿素不会产生抗药性,十分地不合适宜。

青蒿素的生产,早就工业化了,不要以为生产青蒿素的厂家,只会找野生的黄花蒿,不但黄花蒿的培育早就进了温室,学界还在大力发展寻找可以提高产量的青蒿植株,非洲某些国家据说已经在试种产量10倍于黄花蒿的培育植株。中国如果在这方面固步自封,恐怕到时候又是一个鸡飞蛋打的结局。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但其重要性正在递减,尤其是非洲农民开始把黄花蒿作为经济作物以后,非洲已经成为继中国与越南之后的第三大基地。

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现,但动不动就拔高到“神药”的地步,未免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时代,自己的发现发明就无限夸大,别人的东西就无限地缩小。象青蒿素这样的药太多了,如果青蒿素贯以“神药”之名,估计医学界“神药圣药”就堆成山了,老药新用途,在药学界几乎是常见现象。

曾庆平老师描述的众多的青蒿素特点,即使没有错,也是广为人知的,“不为人知”,又是一个不适当的卖弄。

希望中国国内学者在发表专业相关言论时,慎重而谨守学者的本份,不要再闹这样的笑话。

//本文拒绝非特异性剽窃,转载可,剽窃不可,化私产为公产强而盗之更不可//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419554.html

上一篇:走出口味危机
下一篇:流鼻血怎么办——读者来信
收藏 IP: 173.30.4.*| 热度|

19 曾庆平 王号 赵凤光 吴景鹏 于锋 郑波尽 聂广 吴吉良 陈永金 孙学军 麻庭光 张骥 佟冬 吉宗祥 牛丕业 苏力宏 许培扬 wliming opticssim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